面包小说网

面包小说网>文豪野犬觉醒本在哪 > 第10章 无可无不可做一个任何方面都长的特长生-读知行合一(第1页)

第10章 无可无不可做一个任何方面都长的特长生-读知行合一(第1页)

读完度阴山的《知行合一:王阳明》,32万字。

(1)阅读了2遍,第二遍时开始进行批注。这本书,在王阳明系列里面,我认为算是质量比较高的。作者度阴山,把王阳明的生平,作为主线,在人物传记的形式,把他的成长过程、思想变化、哲学思想都融汇进去。读起来不费劲,深度也适合。但是,辩证地说,硬币是有两面性的。在把“传记”和“理论”进行融合的时候,难免有一些“个人认知偏颇”甚至是“夹带个人私货”。类似《资治通鉴》里面的“臣光曰”,涉及到价值观评价,难免就仁者见仁了。

(2)对“知行合一”的误解打开了,以前理解,知行合一是知道了道理要去执行,读完才知道,原意是良知与行为合一。了解以后,反而感觉,原来洒家误解的是对的。

在王阳明看来,“知”是指内心的觉知,对事物的认识;“行”是指实际的行为。人的外在行为受内在意识支配,只有真正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将之付诸行动,才能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知行合一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人们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逐渐深化对事物的认识,并将这种认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同时,通过实际行动的反馈,人们又可以进一步加深对事物的理解,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和实践能力。良知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道德感和判断力,而知行合一则是将这种良知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过程。

(3)王阳明的几个知识点:

一是心即理,不全对,理既在心内,也在物外。“心即理”这一观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心与万物之理的内在联系,但不能将其绝对化。王阳明提出的“心即理”强调了人的内心世界与外在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人的内心能够直接领悟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理只存在于人的内心之中,而完全忽略了理在物外的存在。事实上,理既存在于人的内心,也体现在外在的客观事物之中。内心通过感知、思考和体验等方式,能够领悟到事物内在的规律和道理,这些规律和道理是客观存在的,不会因为人的主观意识而改变。同时,外在的客观事物也承载着自身的理,这些理通过事物的形态、属性和运动规律等形式表现出来,供人们去认识和把握。我们在理解和实践“心即理”这一观点时,需要保持一种开放和全面的态度。既要关注内心的体验和领悟,也要关注外在的客观事物,通过不断的观察、学习和实践,逐步深化对事物内在规律和道理的认识。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内心的领悟和外在的认识是相互促进的,只有将它们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对事物全面而深刻的理解。

二是事上练,这个我反而认为是最精妙的,凡事用心,极致用心,把对立方打的他mom都不认识,然后装一句“致良知厉害吧”。事上练”的精髓在于“凡事用心,极致用心”。无论面对大事还是小事,都应全身心投入,用心去思考、去感知、去行动。用心不仅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对自我的挑战和超越。要求我们在处理事务时,不仅要做到尽心尽力,更要力求达到极致,不断突破自己的极限。通过“事上练”,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更深入地洞察事物的本质。每一次的实践都是一次对心灵的洗礼,每一次的用心都是一次对自我的超越和提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积累经验、增长智慧,更能够磨练意志、提升品质。“事上练”不仅是一种方法论,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

三是致良知,讲真理在以内,按良知行不会错,有点夸大了。反复思索,“良知”ctr+h为“价值观”更合适,价值观既来自心内,也来自物外。在王阳明的哲学体系中,“致良知”强调追求内在的真理和道德自觉。然而,将真理完全归结为内心的良知,并认为只要按照良知行事就不会出错,这种看法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夸大。实际上,“良知”这一概念更接近于我们现代所说的“价值观”。价值观不仅源于内心的道德判断和情感体验,也受到外部环境和社会文化的影响。它既是个人内心世界的反映,也是个人与外界互动的产物。价值观既来自心内,也来自物外。它既是个人对世界的理解和认知,也是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道德和行为准则。在追求真理和道德自觉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反思和调整自己的价值观。既要倾听内心的声音,也要关注外部世界的反馈。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更加全面、客观和准确的价值观,指导我们的行为和决策。价值观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随着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我们需要保持一种开放和包容的态度,不断学习和进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

四是心外无物,这观点有点唯心论了。王阳明提出的“心外无物”这一观点,强调内心世界的至上性和决定性,认为物质世界只是内心世界的反映和延伸。从某种角度来看,这种观点确实过分强调了内心的主观性,而忽视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和独立性。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它有着自己的规律和特点,并不完全受人的主观意识所左右。人们通过感知和认知来理解和把握物质世界,但这种理解和把握是建立在物质世界本身的客观存在和特性的基础上的。然而,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心外无物”这一观点的价值和意义。从另一方面来看,它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意识的重要性。人的内心世界是丰富而复杂的,它可以通过感知、思考和体验等方式来影响和改变外界。在某种程度上,人们的内心世界确实能够塑造和影响他们所看到和感受到的物质世界。我们应该以一种辩证和全面的态度来看待“心外无物”这一观点。既要承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和独立性,也要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意识的作用。在理解和把握世界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用心去感知、思考和体验,同时也要尊重客观世界的规律和特点,不断追求真理和智慧。

(4)读这本书,和精神分裂小说《24个比利》能够有联想。24个比利的24个特长型人格的能力也都是看书、上课习得的。王阳明钻研军事、探索理学、浸染佛道、苦攻辞章,他是应用心理学大师,懂人性,会治理,会调查研究。应该也熟读孙子兵法,知道系统思维,不打无准备之仗。无论自己多么优秀,还强调“用心”。可以理解为,一个十项全能、基本没有死角还特别谦虚、努力的一个“六边形战士”,把对手打败了,然后来一句“你看良知厉害不?”。

(5)朱熹、陆九渊、王阳明,都有对的地方,也都有不对的地方。用洒家的说法就是没有做到“不执”。朱熹讲格物致知,很好,去万事万物研究道理,但是太纠结于探寻所有之理。陆九渊讲心内有理,不太重实践。王阳明讲心即理、事上练,但是把心即理太绝对化了。而且他们太纠结于“天理”、“圣人”,朱熹也会格自然科学之理,王阳明基本上所谓的理就是在在伦理学内转圈圈。他绝对化心即理,证明个夹逼定理试试。

(6)关于王阳明的心学,感觉有点唯心,有点绝对,不是真理,但是好用。就像《天龙八部》里面大师鸠摩智用逍遥派小无相功催动少林七十二绝技,虽然不是少林正宗,但是毕竟是多、快、好、省。对于“不较真”、“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同志,心学确实能够成为实用之学。

(7)做圣人有点虚,横渠四句高屋建瓴。但是读完以后,自己总结了一句“无可无不可”,记住了四句“无对无错心之体,有对有错意之动,知对知错是价值观,为对去错是格物”。四句教挺好的。

(8)为什么不幸福,因为我们和外物产生了对立,总是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外物,外物反过来咬你。狗咬狗,一嘴毛!我们常常会遭遇种种不如意的情境,这些情境往往源于我们与外部环境或事物的不和谐关系。当我们试图以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外物时,往往容易忽略它们本身的特性和价值,只看到它们与我们期望的不符之处。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使得我们难以真正理解和接纳外界,进而产生了对立和矛盾。对立的存在,使得我们的内心充满了焦虑和不安。我们总是担心外物无法满足我们的期望,或者担心自己的标准被外界所否定。这种担忧和不安,不仅影响了我们的情绪状态,也阻碍了我们对幸福的追求。我们要认识到,幸福并非来自于外界的满足,而是源于内心的平静和满足。当我们不再依赖外物来定义自己的幸福时,就能真正体验到内心的宁静和喜悦。

创作日志:今天还在扬州,天气算是比较好的一天。这是创作的第11篇文章,第10章。写完本书以后,也就达到2万字,符合申请签约的条件了。11天按照一天一篇的速度,坚持下来了,每天的创作字数,也从1000字过渡到了2000字。反思一下,字数上来了,但是思想方面可能没有完全跟上,存在文字没有以前凝练的感觉,后面还是要注意。突然感觉到,这个世界,长的丑的人还是普遍存在的。有些男人,长的像猪一样,也能找到对象,不知道有些女人是怎么忍受和猪共枕而眠的。虽然颜值不是最重要的,但是人活一世,感觉还是要和赏心悦目的人在一起才巴适。

最近文章,都在平台正常推送,昨天文章2000多字,目前阅读量是4个。以前写试着发过一些其它类别的文章,有单篇阅读量两三万的。埋头写作,肯定是正道,正如郭靖练的扎实内功;但是,也需要一堆见效较快的招式;兵法上讲,兵以正合,以奇胜。

最近口头一直在讲“许愿池里面的王八”,脑子里面建立一个模型,路上有个人,在许愿;池里有个王八,在听人许愿;砖石垒为池,王八听到许愿后,对着池喊“快实现、快实现”。提需求的人、转需求的人、实现需求的人,不是一波人。提需求的时候,漫天要价、意想天天;转需求的时候,层层加码、理所当然;实现需求的时候,一句“我尼妈”。当然这个世界,是动态转变的的,有时候你在路上许愿,有时候你在池上实现,还有时候你趴池子里中转。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紫泥儿,人生,大抵如此。(坚持的第00010天,2024年3月21日星期四于江苏扬州)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