凄冷冷的雨水飘坠落地
瑟缩的工厂在荒野中颤抖
只有劳动能在黑暗中大放光彩
这光彩带领我们克服大自然的摧残
赐给人类欣慰与希望
劳动可以美化宇宙
使荒野绽放生命的火花&rdo;
这首诗是1871年诺贝尔给苏格兰新建火药厂献礼时作的。他在阴湿多雨、浓雾弥漫且寒风凛冽的阴冷的荒野中,独力指挥着工厂的建造与火药的制作。这种恶劣的工作环境与阴湿的气候,容易使人消沉、绝望,如果不是具有浓
烈的劳动兴趣,将无法战胜周围的艰难,很快地会被自然界的阴影所吞噬。诺贝尔或许有鉴于此,才写下这首诗。字里行间可以看出阿佛列&iddot;诺贝尔一生奉行的圭臬。
阿佛列自幼就喜爱文学。在忙碌的工作中,常常偷闲阅读小说或作诗。文学与科学似乎是两种完全无关的知识领域,但实际上它们并不是如大家所想象的有天壤之别。历史上
科学家又兼具文学才华的人并不在少数。德国的歌德,堪称是一位伟大的诗人、文学家,但他也精通植物学和色彩学。文学家所具有的丰富想象力,在科学世界中能够产生很大的作用;科学家敏锐的观察力也能在文学领域里,发挥剖析
社会形态的功能。诺贝尔具有多种才能,或许在发明事业上的构想正是他文学幻想的倒影。
少年时代的诺贝尔深爱英国诗人雪莱的作品,根植在他内心的和平、博爱思想就是源自雪莱思想的熏陶。成为一个文学家也是诺贝尔的愿望,所以他广泛吸取各国的文学知识。难怪诺贝尔奖中设有文学奖这一项,因为他深知文学在
人类世界中占有与科学同等重要的地位。诺贝尔一生中曾接触过许多文豪,也看过许多小说,他发觉莫泊桑的作品最能吸引他。他也赞佩易卜生融汇童话故事于戏剧中的写作技巧。步入老年的诺贝尔受贝露妲女士的影响更深,并且结识
了法国大文豪雨果。他也曾致力于小说创作。这是千真万确的事,而且他的小说都是很优秀的作品。诺贝尔少年时经常写诗。30岁那年他以《兄弟》为题完成了一部小说。后来因为目睹俄国虚无党的胡作非为,内心的反感更激发他写
了《非洲的光明时代》这一本历史小说。
中年时期,他专心致力于发明工作,暂时抛开了写作。晚年,尤其是抱病卧床的那段岁月,他重拾文学旧好,完成了不少作品。1895年,他用英文写成了一部《专利病菌》的喜剧,又在临终前的1896完成了《报应》这一悲
剧。这些都是非常成功的剧本。在剧本写作上诺贝尔似乎有独到之处,这位孤寂的发明家表面上与人群绝缘,事实上他对人性却有最深刻的了解。就是因为他深解人性,谙明事理,他才能百战百胜,创下光辉灿烂的事业。如果没有前述
的条件只靠发明的才能,他是难以致富的。诺贝尔的和平主义与文学思想紧密地连成一体,他曾自我检讨说:&ldo;只要战争存在一天 ,人们就会认为我是依靠战争发财的投机分子 ,要使战争连根拔除 ,必须在人心中播下和平的种子
。&rdo;宗教是否有益于和平事业?他发现了宗教的作用。于是,他转移目标,向宗教进军。列宁格勒是基督教、希腊正教的中心地,在俄国成长的诺贝尔对俄国所信奉的希腊正教自然非常清楚,他认为正教的宗旨尚不能达到和平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