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史记&iddot;封禅书》中这5次记录外,《汉书&iddot;武帝纪》还记载了晚年汉武帝4次出行至于海滨的情形:
(天汉)二年春,行幸东海。
(太始三年)行幸东海,获赤雁,作《朱雁之歌》。幸琅邪,礼日成山。登之罘,浮大海。
(太始四年)夏四月,幸不其,祠神人于交门宫,若有乡坐拜者。作《交门之歌》。
(征和)四年春正月,行幸东莱,临大海。
汉武帝最后一次行临东海,已经是68岁的高龄。
元封五年汉武帝的海上之行,途中行历长江,有江上射蛟的壮举。《汉书&iddot;武帝纪》记载:
(元封)五年冬,行南巡狩,至于盛唐,望祀虞舜于九嶷。登潜天柱山,自寻阳浮江,亲射蛟江中,获之。舳舻千里,薄枞阳而出,作《盛唐枞阳之歌》。遂北至琅邪,并海,所过祠其名山大川。
对于&ldo;蛟&rdo;,唐代学者颜师古解释说:&ldo;许慎云:&lso;蛟,龙属也。&rso;郭璞说其状,云似蛇而四脚,细颈,颈有白婴,大者数围,卵生,子如一二斛瓮,能吞人也。&rdo;
汉武帝&ldo;亲射蛟江中,获之&rdo;,所杀获的,应当是扬子鳄。
汉武帝对于海上神仙的迷信和对长生不死的追求,使得东海方士再次活跃于朝廷。
方士李少君自称:臣曾经游于海上,见到仙人安期生,安期生食巨枣,大如瓜。于是汉武帝又派遣方士入海求蓬莱安期生等。后来李少君病死,出发前往海上求蓬莱安期生的方士没有收获,然而依然多有燕齐地方的方士前来报告有关神仙的见闻。有来自胶东的栾大说,臣经常往来海中,见到安期、羡门等仙人。栾大于是在几个月之间,大受信用,身佩六枚官印,贵震天下。于是海滨方士自称能够与神仙交往者络绎不绝。汉武帝对于这些妄言,亦信亦疑,半信半疑,时信时疑。在骗局揭穿之后,他处决过一些方士,但是随即又被新来的方士再次迷惑。
在汉武帝时代,可以看到方士暴起急落的人生轨迹。以方术震惊宫廷而&ldo;上尊之&rdo;的李少君,被封为&ldo;文成将军&rdo;的齐人少翁和被封为&ldo;五利将军&rdo;的胶东宫人栾大,他们从备受信用、极端显贵而意外猝死,荣辱与生死,都与汉武帝不寻常的心境有关。李少君隐瞒自己的真实年龄,自称能够避免衰老,善于制造&ldo;数百岁人也&rdo;的假象,然而却在极度富贵中病死。齐人少翁把帛书置于牛饲料中,而佯装不知,宣称发现这头牛的腹中有异象。然而终以笔迹败露,被汉武帝处死。栾大因不敢入海,骗局揭露被杀。以栾大为例,元鼎四年(前113)春,栾大封侯。元鼎五年(前112)九月,就被处死。这位曾经被汉武帝看作&ldo;天若遣朕士&rdo;的方士,虽一时&ldo;贵震天下&rdo;,然而只风光了一年半左右,就全面败露而陷于死地。
东海方术之学的鼎盛时代,在汉武帝以后即宣告结束。或许可以说,汉武帝通过亲身的试验,使得西汉王朝的最高执政集团终于明白了以海滨为基地的这种神仙信仰的荒诞。
唐人曹唐《汉武帝将候西王母下降》诗:&ldo;昆仑凝想最高峰,王母来乘五色龙。歌听紫鸾犹缥缈,语来青鸟许从容。风回水落三清月,漏苦霜传五夜钟。树影悠悠花悄悄,若闻箫管是行踪。&rdo;又《汉武帝于宫中宴西王母》诗:&ldo;鳌岫云低太一坛,武皇斋洁不胜欢。长生碧字期亲署,延寿丹泉许细看。剑佩有声宫树静,星河无影禁花寒。秋风袅袅月朗朗,玉女清歌一夜阑。&rdo;都描绘了汉武帝求仙热情的旺盛。唐代诗人李贺《仙人》诗写道:&ldo;弹琴石壁上,翻翻一仙人。手持白鸾尾,夜扫南山云。鹿饮寒涧下,鱼归清海滨。时时汉武帝,书报桃花春。&rdo;宋代史学家司马光《读汉武帝纪》诗也写道:
方士陈仙术,飘飘意不疑。
云浮仲山鼎,风降寿宫祠。
上药行当就,殊庭庶可期。
蓬莱何日返,五利不吾欺。
也说到汉武帝对&ldo;仙术&rdo;深信&ldo;不疑&rdo;的心态特征。司马光又有《汉宫词》:&ldo;苜蓿花犹短,蒲萄叶未齐。更衣过柏谷,走马宿棠梨。逆旅聊怀玺,田间共斗鸡。犹思饮云露,高举出虹蜺。&rdo;说汉武帝有旷达潇洒的一面,但是面对生死,依然难以跳出世俗迷信。&ldo;长生无极&rdo;的妄想,也寄托在宫苑建筑中。&ldo;犹思饮云露,高举出虹蜺&rdo;,说的是承露盘。
《三辅黄图》中,三次说到承露盘。卷一《都城十二门》写道:&ldo;长安城北出东头第一门曰洛城门,又曰高门。《汉宫殿疏》曰:&lso;高门,长安北门也。又名鹳雀台门。外有汉武承露盘,在台上。&rso;&rdo;卷三《建章宫》有对汉武帝营造的建章宫的描述:&ldo;神明台,《汉书》曰:&lso;建章有神明台。&rso;《庙记》曰:&lso;神明台,武帝造,祭仙人处。上有承露盘,有铜仙人舒掌捧铜盘玉杯,以承云表之露。以露和玉屑服之,以求仙道。&rso;《长安记》:&lso;仙人掌大七围,以铜为之。魏文帝徙铜盘,折,声闻数十里。&rso;&rdo;卷五《台榭》说到甘泉宫通天台也有承露盘:&ldo;通天台,武帝元封二年作甘泉通天台。《汉旧仪》云:&lso;通天者,言此台高通于天也。&rso;《汉武故事》:&lso;筑通天台于甘泉,去地百余丈,望云雨悉在其下,望见长安城。&rso;&lso;武帝时祭泰乙,上通天台,舞八岁童女三百人,祠祀招仙人。祭泰乙,云令人升通天台,以候天神。天神既下祭所,若大流星,乃举烽火而就竹宫望拜。上有承露盘,仙人掌擎玉杯,以承云表之露。元凤间自毁,椽桷皆化为龙凤,从风雨飞去。&rso;《西京赋》云:&lso;通天眇而竦峙,径百常而茎擢。上瓣华以交纷,下刻陗其若削。&rso;亦曰候神台,又曰望仙台,以候神明望神仙也。&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