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役机动保障力量的指挥,除遵循一般的指挥原则和方式外,还应认真研究和着力解决以下三个重点问题。强化联合意识,具备和增强联合指挥能力。联合指挥,将成为战役机动保障力量平时整体建设和战时联合保障的常见形式。如在濒海方向三军协同作战时,战初的大部队集结和战役态势形成阶段,投入动用战役机动保障力量将以陆军后勤指挥为主,空、海军后勤配合;当渡海作战以及占领、扩大摊头阵地时,很可能海军后勤指挥为主,陆、空军后勤配合。因此,强化战役后勤指挥员的联合指挥意识,使之具备和不断提高联合指挥能力,将显得极为迫切和重要。联合指挥意识的增强和联合指挥能力的提高,是一个不断积累和升华的过程。一方面,战役后勤指挥员要努力学习军兵种知识,熟悉和掌握各军兵种后勤保障的基本原则、程序和方法;另一方面,要注重联合后勤指挥的训练,从实践中积累和增强联合指挥能力;此外,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抓紧研究和探讨,确立一套符合我军特点,适应高技术战争后勤联合指挥的理论原则、主要模式、基本程序及措施方法,作为训练和作战保障的依据。构成专用网络,适应超越层次指挥需要。战役机动保障力量,是战役后勤指挥员手中的&ldo;精锐&rdo;和&ldo;王牌&rdo;,担负着特殊的任务,随机性强,保障任务重,强度大。要求战役后勤指挥员在极短的时限内快速作出决策,并采取最简化的方式,最快的速度传达到执行单位。在这种情况下,采取超越建制、超越层次,&ldo;一传到位&rdo;的指挥方式,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这就要求战役后勤指挥机构战时应建立一个沟通全时化、渠道网络化、指挥自动化的专用通信网络,以适应超越不同军种建制与保障层次指挥方式运用的需要。其一,着眼实战保障需要,统筹规划和建设战役后勤指挥专用网络。其二,在战略、战役后勤机关建立应急指挥机构,明确其应急指挥职责,程序等,分别与各军兵种、各层次应急机动保障部队构成应急指挥关系,形成正常的应急指挥程序与方法。这样做,不仅在平时能形成应急指挥、处理紧急情况的网络,而且还可以为我军迅速派出应急指挥机构,组织指挥后勤机动保障力量快速遂行保障,打下较坚实的组织基础。其三,利用现有通信网络和装备,由战略、战役应急指挥机构与各级机动保障部队建立或保持逐级或直达&ldo;热线&rdo;,平时就形成较顺畅的专用网络雏型,遇有紧急情况,稍加调整即可供应急指挥使用。实行指挥与技术合编,提高自动化指挥水平。海湾战争后勤保障实践证明,充分利用和发挥后勤指挥自动化系统的作用,是增强现代战争后勤保障时效的重要措施和途径。因此,我们认为,在建设战役后勤机动保障力量时,应当采取指挥与技术合编的方法。一是要实行指技合一的后勤指挥体制。把指挥自动化人员、设备有机的纳入后勤指挥职能机构的编制之内,做到有机组合,克服&ldo;两张皮&rdo;现象,二是统一软、硬件标准。三、目标量化,协同有序,形成有特色的保障运行机制战役机动保障力量是从现有战役力量中抽组和分离的,要把这种多元松散的力量构成统一有序、协调一致的有机运行整体,对战役作战实施快速机动保障,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我们认为,在其基本规模和结构确定后,应以任务细化为基础,以能力量化为目标,以明确的时数界定为无形的&ldo;纽带&rdo;,构成上联战略保障力量、下接战术单位、内部运转灵活、外部协同有序、具有战役机动保障特色的运行机制。
细化保障任务。战役保障任务的细化,应以战役机动作战的编成、任务及战役保障力量在整体保障中的基本职能为参照,以基本任务为基础,进行逐级细化,层层分解。战役机动保障力量是以担负机动作战任务的战役军团为主要保障对象,其任务特点有四个方面:一是保障的区域范围可能在既定战区,也可能在跨战区。二是遂行任务的时机应立足于完成当前应急保障任务,并实施一定程度的后续保障。三是在使用方式上可能成建制使用,也可能分散使用;可能全部投入,也可能部分投入;可能担负一个作战方向和区域的保障任务,也可能担负数个战役方向和区域的机动保障任务。四是保障手段既可能采取机动伴随保障,也可能力弥补战役部署的空缺遂行区域定点保障任务。这就要求在细化战役编成内空军、海军、分部、保障旅、集团军等后勤保障力量的任务时,必须充分考虑以下问题:一是综合性。各种保障力量既要按专业、分层次赋予一定的保障任务,又要以此为基础进行任务扩展,使其具有集保障、作战、生存为一体的综合性任务。二是多向性。既要明确在既设区域遂行任务的要求,又要明确跨区机动保障的具体任务。如在指挥关系、保障方式的转隶变更时的任务;既要明确成建制使用的任务,又要明确分方向使用或解体使用时的任务;不同军兵种按职能遂行任务的同时,也要赋予一定的其它保障任务。如空军后勤在担负空中作战任务的同时,也应担负一定的地面支援作战任务;应急保障旅在完成应急保障的前提下,还要担负一定的常规保障任务。三是灵活性。战役机动保障任务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战役军团的编成和作战样式变化而发展。因此,应根据战役的进程和可能的发展,灵活赋予各自的任务。量化保障能力。目前,我们对保障力量能力的设计,多局限于在定性范围的原则界定,操作性不强,这在高技术战役作战条件下显得很不适应,而且平时也因目标模糊无法进行建设标准和保障能力的评估,保障能力的量化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其基本的量化范围和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合理确定基本能力构成。由于战役机动保障力量担负着不同的保障任务,而且任务随时可能发生变化,保障能力标准也需要不断积累和提高,很难用一个固定不变的常量指标来规范。据此我们设想赋予战役机动保障力量一个基本的能力标准,其它能力标准可通过加权平均的方法适当递增或递减。具体设想,以战役应怠保障旅的能力为构成基数,其基本能力指标应能遂行一次作战支援保障的需要。物资的储备能满足应急需要和持续保障需要。根据这个标准,战区、战区空军、海军、集团军、省军区后勤以及分部、兵站的保障能力可相应提高或降低。保障力量内部也应依据这一标准确定物资的携运量和加大储备量,以及卫勤、技术保障能力标准。其次,各种能力要互相匹配。这是实现战役机动保障力量整体联动的关键。主要包括同一层次战役保障能力之间要匹配,如分部与集团军后勤、战区空军、海军基地与陆军师后勤;不同层次的保障能力要相应对接,不能上下&ldo;一般粗&rdo;。如分都要与基地兵站对接,基地兵站要与野战兵站对接,从而构成上下联动的能力体系;各种保障力量内部能力要相适应。如运输能力要与区域输送和跨区输送的能力相适应,与人力物力输送的数量相适应,油料、技术、修理能力要与运输能力相适应等等。明确时限要求。时间是衡量保障能力、争取保障主动权的重要因素。在高技术条件下,战役发起突然,倘若失去了保障的时效性,再好的政策、计划方案、充足的物资,都将失去作用,一切有效的保障活动都应在一定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