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小说网

面包小说网>朱元璋性感 > 第70章(第1页)

第70章(第1页)

朱元璋把李善长和常遇春叫到自己的跟前,先让他们把张士诚的信好好地看两遍,然后问他们道:&ldo;张士诚想用廖永安换回张士德,你们同意吗?&rdo;

李善长看了一眼常遇春,却发现常遇春正在看他。李善长叹了一口气言道:&ldo;朱大人,这等大事情,李某不便擅发议论……&rdo;

朱元璋问常遇春道:&ldo;五弟,你怎么看?&rdo;

常遇春回道:&ldo;这等大事情,应该由大哥作主张。&rdo;

朱元璋既然问了,李善长和常遇春为什么不明确表态?却原来,李善长也好,常遇春也罢,都知道朱元璋肯定不会同意用廖永安换张士德,但李常二人同时也知道,朱元璋这么做,心里多少有些不踏实,因为廖永安毕竟是红巾军中赫赫有名的战将,朱元璋这么置廖永安的生死于不顾,红巾军的其他将领心里会怎么想?还有,廖永安的胞弟廖永忠,心里又会怎么想?连朱元璋都有这种矛盾存在,李善长和常遇春又如何好开口?

当然了,对朱元璋来说,这种矛盾只能是暂时的,更何况,在这种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朱元璋早就把它划得一清二楚了。因此,朱元璋重重地看了李善长和常遇春一眼之后言道:&ldo;你们不明说,我明说,我不同意交换。&rdo;

◎第35节取南方的战略计划

这本在李善长和常遇春的意料之中。朱元璋说出来了,李善长和常遇春反而觉得松了口气。李善长还起身言道:&ldo;大人既然已经作出了决定,那我就准备动身去镇江一趟找廖永忠好好地谈一谈……只要把廖永忠说通了,其他的将领也就不会有太多的看法了。&rdo;朱元璋连忙也起身言道:&ldo;如此,就有劳李先生了!&rdo;

李善长不仅在帷幄中为朱元璋运筹谋划方针大略,还负责沟通朱元璋与手下大将之间的关系。从这个角度来看,李善长还真的有点像当年刘邦身边的萧何呢。

李善长刚一离开,朱元璋就问常遇春道:&ldo;五弟,你知道我为什么不同意交换吗?&rdo;

常遇春回道:&ldo;因为张士德对张士诚太重要了。没有了张士德,张士诚就不敢轻易地与我们开战。&rdo;

朱元璋微笑着点了点头。&ldo;你说得很对,但不全面,我不同意交换,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rdo;

常遇春定睛地看着朱元璋。朱元璋缓缓地言道:&ldo;因为廖永安不是你五弟,不是二弟三弟四弟,如果是你们,我朱元璋就是拼个倾家荡产也要把你们解救出来!&rdo;

朱元璋的声音虽不高,语气也不是很重,但常遇春听了,却好生的感动,热泪直在眼眶里面打转转。多么好的大哥啊!有如此重情重义的大哥,还不值得为他卖力卖命吗?

几天之后,李善长从镇江回来了。李善长此行的任务完成得十分圆满。在李善长的循循善诱下,廖永忠不仅对朱元璋的决定表示坚决支持,而且还对胞兄廖永安不听徐达命令擅自闯入太湖表示强烈不满,认为廖永安的被俘,纯粹是&ldo;自作自受&rdo;,廖永忠还希望全体红巾军将领,要以廖永安为鉴,一切行动必须服从命令听从指挥。

朱元璋对李善长此次镇江之行大为赞赏,一边下令将廖永忠官升一级,一边设宴为李善长接风洗尘。李善长多少有些受宠若惊地道:&ldo;李某只是做了份内之事,何劳朱大人如此关爱?&rdo;

朱元璋回道:&ldo;李先生此言差矣。没有李先生的镇江之行,我朱元璋就总是有一块不大不小的心病。&rdo;

许是廖永安被俘,朱元璋总是很气愤的吧,故而,朱元璋就断了那张士德的饮食,胁迫他投降。张士德也称得上是铮铮男儿了,忍饥挨饿,就是不投降。结果,张士德竟活活地饿死在应天城的监牢中。

廖永安的日子也不妙,张士诚见朱元璋不同意交换,便在极大失望中改变了主意,三番五次地劝说廖永安投降。谁知,廖永安也是那种宁断不弯的硬男儿,任凭张士诚说干了口舌劝破了嘴皮,廖永安自始至终就是一个态度:绝不投降。张士诚没有办法了,只好将廖永安囚在了死牢中。不过,张士诚比朱元璋要仁慈点,廖永安在牢中的吃喝还是不成问题的。廖永安的结局是,被张士诚囚禁了好几个年头,最后因病死在牢中。失去了廖永安,张士德又饿死了,而徐达、汤和那边,常州城老是攻不下,朱元璋就来火了。他先是想方设法地拼凑了两万来人,重新夺回了太湖西岸的小城宜兴,又命令占领广德的红巾军首领邓愈,领兵向东北攻入浙江境内,占领了太湖西南岸的小城长兴,从太湖西面和西南面两个方向威胁和牵制着张士诚的大本营苏州,然后亲自赶往常州城外,与徐达、汤和一起谋取常州。

朱元璋的红巾军前前后后共围困了常州城八个月。守将吕珍实在支撑不下去了,才带着精疲力竭的手下冒死突围。还算不错,吕珍总算是侥幸地逃回了苏州城。

朱元璋占领了常州之后,又命令徐达向常州东北面的江阴城发动攻击。这回很顺利,徐达只用了三天时间便拿下了江阴城。江阴是长江南岸的一座小城,距常州约八十里。朱元璋占领江阴的目的,是堵住太湖进入长江的又一个出口,因为从江阴到无锡,有一条人工运河连接。

这样,朱元璋占领了江阴、常州和宜兴、长兴之后,就从三面对张士诚的大本营苏州构成了威胁,而且还把张士诚的主要势力紧紧地压缩在了太湖流域以东。张士诚如果想向太湖以北以西以南发展,就必须要同朱元璋爆发全面战争。但张士诚似乎被朱元璋打怕了,不敢冒然同朱元璋决战,而且张士诚的&ldo;老毛病&rdo;又犯了,见自己孤立无援、势单力薄,便赶紧向大元朝廷表示归顺。元廷正愁没有力量来对付江南的红巾军呢,见张士诚归顺,马上表示同意,而且还封了张士诚一个&ldo;太尉&rdo;的官衔。而实际上,元廷接受张士诚归顺只是一种权宜之计,张士诚朝云暮雨反复无常,元廷比谁都清楚,只是苦于大军被刘福通的红巾军打得七零八落,一时无力南顾,而张士诚此时归顺,至少可以牵制住江南的红巾军。而张士诚呢,归顺元廷也只不过是一种权宜之计。朱元璋看来太厉害了,不找个靠山,张士诚整天都提心吊胆的,尽管张士诚也知道元廷这个靠山不一定能够靠得住,但有一个靠山总比没有靠山要强得多。若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张士诚似乎是在寻找一种心里平衡。只不过,像张士诚这样首鼠两端、拿不起又放不下的人,在那个乱世出英雄的年代里,是应该没有太远大的前程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