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小说网

面包小说网>十二华章是什么 > 第25章 演出下半(第1页)

第25章 演出下半(第1页)

下半场的演出开始了。

E小调第十交响曲,op。93,曲作者: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肖斯塔科维奇。

这首曲子的流传程度并不是很高,这要提及这首曲子的历史以及时代背景……

但这个东西不好说,只能说这首曲子可能写完的时候比较靠前,但是发表的时候是在1954年,这一年的前一年,肖斯塔科维奇所在的国家发生了一件大事……

这种事情吧,涉及到了一个已经死去的国家,以及当时的政治氛围……

好吧,其实就是斯大林。

谈到《E小调第十交响曲,op。93》,可以只谈论音乐,说这是肖斯塔科维奇十五大交响曲中无与伦比的杰作之一,拥有着深刻思想内涵和高度的艺术水准。

但是只要涉及到肖斯塔科维奇,就必须要提及斯大林。

因为这两个人不对付。

不提肖斯塔科维奇的第四交响曲、第五交响曲那段故事,就说第十交响曲这段,就很传奇。

起因是第九交响曲,肖斯塔科维奇称这首曲子是一部规模庞大、带有合唱,其伟大程度可以与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相比肩的交响曲,并与之前的两部交响曲形成“战争三部曲”。

但实际上并不是。

这首曲子大概30分钟,没有合唱,蕴含着非常戏谑的成分。

第九交响曲与斯大林和当时苏联人民所期望的不同,并不是一部欢庆胜利的凯旋交响曲,也正因为这首曲子,肖斯塔科维奇的第六、第八、第九交响曲都被称为“形式主义作品”,并有长达8年的时间没有没有创作交响曲。这期间,他所创作的都是一些钢琴曲和大量的声乐作品,风格和之前截然不同。

等到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肖斯塔科维奇才开始继续创作交响乐,并于1954年首演第十交响曲,这首曲子完全回归了之前的风格,并引起了苏联音乐界的尖锐分歧。

白玉林在今天上午的时候翻阅了这部分资料,并得出一个结论,就是音乐家不要涉及政治,这东西不是闹着玩的。

要知道,在《姆岑斯克县的麦克白夫人》,也就是第四交响乐首演之前,斯大林还是非常期待这位苏联的贝多芬来着,结果第一幕还没看完,斯大林就被气跑了。

从这里开始肖斯塔科维奇的人生就被划下了一道非常明显的分界线,他从从“人民的作曲家”变成了“人民的敌人”。直至晚年,他都觉得“等待枪决是一个折磨了我一辈子的主题。”

正是因为这位音乐家的特殊性,他的音乐往往都被赋予了很多不一样的含义,甚至有很多人在他的音乐里苦苦搜寻那些反斯大林的主题……

但是这首交响乐是一首纯交响乐,它是没有标题的,白玉林认为任何关于这首交响乐的猜想都是无端且不负责任的。

不过现在苏联这个国家早已经成为了历史,也许曾经在苏联的空气中呼吸过的巴韦尔·科坎,对这首被过分解读的《E小调第十交响曲,op。93》有着别样的理解。

白玉林坐在椅子上,手拿小提琴,看着周围的演奏家,看着台下的听众,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从心底升起。

每次开演的时候,白玉林都会感觉很奇妙,原本乱糟糟的大厅一下子就安静了下来,整个空间变得庄严肃穆,所有人都在期待着即将到来的听觉盛宴。

说心里话,白玉林真的不喜欢肖斯塔科维奇的第十交响曲,但是这无碍于他认为这首曲子是肖斯塔科维奇最伟大的作品。

第一乐章,开始了。

乐曲首先从低音弦乐部开始,缓慢、阴沉、凝重,这是全曲的基调,非常具有悲剧性。这里,科坎表达的很慢,六个音符组成的动机开始,流露出一种晦涩、凝滞的感觉,非常悲观的情绪在曲间蔓延。

第一乐章的引子虽然是低音弦乐部,但是主部主题却是需要由单簧管主奏。其实这个主部主题有一部分来自于马勒第二交响曲的第四乐章,也就是女次高音演唱的《初光》中“人类身陷巨大的苦难”这一句。

白玉林所在的小提琴部在第一乐章中,需要以对位声部的位置进行演奏,表达出忧伤、温柔与诚挚的音色,和主部主题进行对应。

然后是长笛……

白玉林在第一次听这首曲子的时候,是真心的认为它不好听,他的听感很一般,但是其中蕴含的东西却有很多,而且并不需要去用文字描述,只要读过总谱,听一遍,基本上就能对肖斯塔科维奇想要表达的意思有一个大概的理解。

但是,即使是现在正在演奏的时候,白玉林也仍旧觉得这部分不好听,太过于神经质了。与其说是波澜壮阔,不如说是有些嘈杂。但也正是这种表现形式,低音弦乐部、单簧管、长笛分别表现出的三个动机,交杂在一起,展现出了一种十分无助的氛围,并且逐渐的将第一乐章的色彩推向了绝望的色彩。

最终,第一乐章在戏剧性的对比冲突中,结束了这巨大的痛苦、挣扎与抗争,在一种模棱两可的暧昧情绪中结束,归于一种莫名的寂静。

在演出的时候,每个乐章之间都会听一小会儿,让乐队略微调整一下,翻一下乐谱。白玉林趁着这短短的不到一分钟的时间,扫视了一下台下的观众,发现很多人貌似都没有听懂的样子……时间也不够白玉林多想,因为……

第二乐章,开始了。

这一部分具有强烈的律动感,是典型的谐谑曲风格,有着鲜明的俄罗斯风格奔放的舞蹈性。

这部分虽然是只有5分钟,但是演奏强度很大,主题域的音色先后涉及弦乐的固定音型和旋律,给人一种粗暴、强硬、急躁、不容置疑的感觉,具有顽固、乖张和恐怖的特性,密集的音符构成了一个疯狂旋转的漩涡,逐渐的将情绪推荐到无法更加激烈的程度。

也正是这第二乐章,结合肖斯塔科维奇的个人经历以及时代背景,让人感觉这一部分是在描绘肖斯塔科维奇心中斯大林的形象……

好吧,其实在《见证》里……好吧,这本书并不是那么的可信,这本书具有着巨大的疑点,伏尔科夫这个人的动机本就不纯,所以不谈也罢。

第三乐章,开始了。

白玉林一直认为,每段乐章之间巨大的差异化,本身就是肖斯塔科维奇这部第十交响曲听感较差的原因。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