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小说网

面包小说网>红色的起点阅读心得 > 第54章(第1页)

第54章(第1页)

&ldo;在北京,唯有李大钊先生一人,有可能联系各派社会主义人物,形成一个统一的社会主义运动。他的个性温和,善于与人交往,极具耐心而又没有门户之见。&rdo;在李大钊的影响之下,张国焘投身到革命活动之中。如他自己所言,他成了一个&ldo;特殊学生&rdo;:&ldo;我似乎是一个特殊学生。我的学业已耽误了一个学期,到了无法追上的地步。教师们知道我所以耽误的原因,总是善意地给我一个勉强及格的分数。我也就索性将我的大部分时间花在图书馆,贪婪地阅读社会主义的书籍。《马克思资本论入门》、《政治经济学批判》、《哲学的贫困》、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中英文译本,都是在这个时期读完的。&rdo;这位&ldo;特殊学生&rdo;,来来往往于京沪之间。当陈独秀仓促从北京逃往上海,借住于亚东图书馆里,正在上海的他便&ldo;与陈独秀先生会晤多次&rdo;。时隔五个来月,这一回,当他与陈独秀同住渔阳里二号,他发觉陈独秀的思想跃入一个崭新的阶段:&ldo;他(引者注:指陈独秀)开门见山的说:&lso;研究马克思主义现在已经不是最主要的工作,现在需要立即组织一个中国共产党。&rso;陈先生这种坚决的主张,我还是第一次听见。他滔滔不绝地说明这种主张的各项理由。我聚精会神地倾听着他的高论,有时互相附和,有时互相质难。这个主张从此就成为我们多次谈话的题目。

&ldo;陈先生曾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此时充当中国共产党的发起人,确实是有多方面的特长。&ldo;他是中国当代的一位大思想家,好学深思,精力过人,通常每天上午和晚间是他阅读和写作的时候,下午则常与朋友们畅谈高论。他非常健谈,我住在他家里的这一段时间内,每当午饭后,如果没有别的客人打扰,他的话匣子便向我打开,往往要谈好几个钟头。他的谈吐不是学院式的,十分引人入胜。他往往先提出一个假定,然后层出不穷地发问,不厌其烦地去求得他认为最恰当的答案。谈得起劲时,双目炯炯发光,放声大笑。他坚持自己的主张,不肯轻易让步,即不大显著的差异也不愿稍涉含混,必须说得清清楚楚才肯罢休。但遇到他没有考虑周到的地方,经人指出,他会立即坦率认错。他词锋犀利,态度严峻,像一股烈火似的,这和李大钊先生温和的性格比较起来,是一个极强烈的对照。

&ldo;陈独秀先生是人所共知的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这不但由于他的声望在当时起了号召的作用,而且实际上他确是组织中国共产党的最先发动者和设计者。他具有决心和信心,拟定发展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初步蓝图,并从事实际活动。由于他多方推动和组织,各地的马克思主义者的零星活动终于演进到中国共产党的正式组成。&rdo;陈独秀向张国焘透露,&ldo;组织中国共产党的意向,已和上海的李汉俊、李达、陈望道、沈定一、戴季陶、邵力子、施存统等人谈过,他们都一致表示赞成。他特别提到戴季陶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甚笃,而且有过相当的研究,但戴与孙中山先生关系极深,是否会参加中国共产党,就不得而知&rdo;。

在陈独秀那里住了一个来月,张国焘忽地发觉,&ldo;约在八月二十日左右的一个晚上,我从外面回到陈家,听见陈先生在楼上书房里和一位外国客人及一位带山东口音的中国人谈话。他们大概在我入睡后才离去,后来才知道就是维经斯基和杨明斋,这是我在陈先生家里发现他们唯一的一次聚谈。第二天,陈先生很高兴地告诉我,共产国际有一位代表来了,已经和他接了头,未来的中国共产党将来会得到共产国际的支持。陈先生并未告诉我他们谈话的详情,也没有说明他们之间曾接过几次头,这大概是由于他们相约保守秘密的缘故&rdo;。

张国焘从七月中旬来到上海渔阳里二号,至八月底离去,这一段时间正是上海共产主义小组酝酿、成立的时候。暑假结束,当张国焘在八月底回到北京,&ldo;即以兴奋的心情将和陈独秀先生谈话的经过告诉李大钊先生。李先生略经考虑,即无保留地表示赞成。他指出目前的问题主要在于组织中国共产党的时机是否已经成熟,但陈独秀先生对南方的情况比我们知道得更清楚,判断自也较为正确,现在他既已实际展开活动,那末我们就应该一致进行。李先生相信我们现在起来组织中国共产党,无论在理论上和实际上的条件都较为具备,决不会再蹈辛亥革命时江亢虎等组织中国社会党那样虎头蛇尾的覆辙&rdo;。

第四部分:初创&ldo;亢慕义斋&rdo;里成立了北京小组

张国焘走了才十多天,又一个来自北京大学的小伙子来敲上海渔阳里二号的门。

此人也姓张,也是从李大钊身边来。他比李大钊小六岁,比张国焘大两岁,本名张崧年,号申甫。后来,便以张申府为名。他是河北献县人。当陈独秀对党的名字叫&ldo;共产党&rdo;还是&ldo;社会党&rdo;定不下来时,写信到北京,就是写给这位张申府的。

张申府原是北京大学学生,此时已是北京大学讲师。暑假已经结束,正是开学之初,张申府为什么从京来沪呢?原来,罗素来华,竟是他&ldo;鼓吹&rdo;请来的,此行为了来沪迎接罗素。张申府是学数学的,却又对哲学有浓厚的兴趣,而罗素正是这样。张申府向梁启超&ldo;鼓吹&rdo;罗素,那时梁启超当财政部长,筹了一笔钱,把&ldo;世界名人&rdo;罗素请来了。罗素要从英国前来上海,自然,张申府要从北京来沪迎接他。张申府在陈独秀那里住了十几天。他是这样回忆的:&ldo;在上海时,我同陈独秀谈过建党的事,我们认为既然组织起来了,就要发展,能入党的人最好都吸取到党内来。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