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小说网

面包小说网>说论语的诗句 > 第10章(第1页)

第10章(第1页)

【译文】佛肸召孔子去,孔子打算前往。子路说:&ldo;从前我听先生说过:&lso;亲自做坏事的人那里,君子是不去的。&rso;现在佛肸据中牟反叛,你却要去,这如何解释呢?&rdo;孔子说:&ldo;是的,我有过这样的话。不是说坚硬的东西磨也磨不坏吗?不是说洁白的东西染也染不黑吗?我难道是个苦味的葫芦吗?怎么能只挂在那里而不给人吃呢?&rdo;

【解析】晋国六卿内战,赵魏韩智四家联手击垮了范家和中行家,中行家的家臣佛肸死守中牟,对抗赵简子的精兵。地球人都知道,佛肸是守不住的,赵简子拿下中牟只是时间问题。孔子虽然想做官,可是在子路的棒喝之下,还是悬崖勒马了。

上述两个地方,孔子去了其中任何一家的话,整个历史就要重写了。

孔子的话是什么意思呢?&ldo;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rdo;这句话,是说自己意志坚定,能够出淤泥而不染,即便去了佛肸那里,也会坚持自己的做人底线,不会做坏事。&ldo;吾其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rdo;则是说自己学了这么多本事,不能只用来说,不拿来用啊。

我们常说&ldo;要跟对人&rdo;,在这方面,孔子的判断力不是太好。从去齐国追随鲁昭公,到后来三次差点站错队,都反映出孔子在政治上不够成熟。

孔子实在还是太渴望当官了,明知不对,也想去,简直就是&ldo;朝当官而夕死可也&rdo;。不管怎么说,孔子应该庆幸自己有子路这样一个忠诚而直率的弟子。

对某种目标的迫切追求往往让人丧失判断力,陷入当局者迷的糟糕状况。虽然孔子这几次站错队都被子路阻止,可是孔子一生就没有站对过队,说明他压根不是玩政治这块料。

【现实解说】不仅是人,国家也存在站队的问题。譬如鲁国,就站在晋国这一队里。譬如意大利,第一次世界大战站对了队,结果是战胜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站错了队,结果就成了战败国。如今的世界仍然在考验每个国家站队的智商,在吃不准的情况下,尽量站人多的队。就像去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尽量去客人多的饭店吃饭。

123(319)★★★★

定公问:&ldo;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rdo;孔子对曰:&ldo;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rdo;

【译文】鲁定公问孔子:&ldo;君主怎样使唤臣下,臣子怎样事奉君主呢?&rdo;孔子回答说:&ldo;君主应该按照礼的要求去使用臣子,臣子应该以忠来侍奉君主。&rdo;

【解析】孔子在侥幸抵御住两次诱惑之后,终于盼来了春天。鲁定公听说这么多人看重孔子(不排除孔子和他的学生故意放风出去的可能性),觉得这个人可能确实是个人才,于是接见了他,向他请教治国策略。孔子依然搬出周礼那一套,深受鲁定公认可。

孔子这句话的含义,是希望鲁定公能够重新定位鲁国的君臣关系,换言之就是将国君与三桓之间的关系回到周礼的范畴内。

看上去,这段话的意思与&ldo;君君臣臣&rdo;相同,实际上有些微妙的区别,因为这里有一个模糊的因果关系或者条件关系,也就是&ldo;如果国君对大臣以礼相待,大臣就应该忠于国君&rdo;。孔子在齐国期间,受到管仲、晏婴思想的影响,原先的思想大大改变,不再强调无原则忠于国君,而是开始赞同晏婴的&ldo;忠于国家和人民,不等于忠于国君&rdo;的思想。

后世儒家以&ldo;无条件忠君&rdo;为核心价值理念,可是孔子其实不是这样,忠君是有条件的。只有统治阶级尊重老百姓,才能要求老百姓为他们卖命。

从人际关系的角度说,&ldo;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rdo;与&ldo;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rdo;的含义是相同的。

【现实解说】定公问:&ldo;若君不使臣以礼,臣怎样事君?&rdo;孔子对曰:&ldo;君不使臣以礼,臣就去他妈的君。&rdo;

124(1315)★★

定公问:&ldo;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rdo;孔子对曰:&ldo;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lso;为君难,为臣不易。&rso;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rdo;曰:&ldo;一言而丧邦,有诸?&rdo;孔子对曰:&ldo;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lso;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rso;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rdo;

【译文】鲁定公问:&ldo;一句话就可以使国家兴盛,有这样的话吗?&rdo;孔子答道:&ldo;不可能有这样的话,但有近乎于这样的话。有人说:&lso;做君难,做臣不易。&rso;如果知道了做君的难,这不近乎于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吗?&rdo;鲁定公又问:&ldo;一句话可以亡国,有这样的话吗?&rdo;孔子回答说:&ldo;不可能有这样的话,但有近乎这样的话。有人说过:&lso;我做君主并没有什么可高兴的,我所高兴的只在于我所说的话没有人敢于违抗。&rso;如果说得对而没有人违抗,那也可以。可是如果说得不对而没有人违抗,那不就近乎于一句话可以亡国吗?&rdo;

【解析】孔子是赞成言论自由的。孔子认为,没有言论自由,国家必亡。这段话在历史上并不常用,因为历代统治者不愿意看到这段话。

孔子在这个时候表达这个观点,是希望鲁定公能多听自己的想法。

【现实解说】万众一心,那是可怕的,因为这样的力量是无法阻止的;万众一声,那也是可怕的,因为这就是一言而丧邦的前兆。

125(89)★★★★★

子曰:&ldo;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rdo;

【译文】如果老百姓可以依照周礼来行为,那就不必约束他们;如果不能,那就教会他们。

【解析】这是孔子在对鲁定公讲怎样处理统治者和老百姓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在说明自己开办私人学校的重大意义。

对于上面这句话,历来的断句是&ldo;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rdo;。历来的解释都是&ldo;让老百姓按照我们说的去做就行了,不要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这样做&rdo;。按照这样的解释,孔子被扣上了愚民思想的帽子。

其实,愚民思想是老子的思想,不是孔子的。为什么这样说,以及为什么应该按照本书的断句,我们来做一个简单分析。

首先,如果按照历来的那种解释,反推回原文,应该是&ldo;民可使之,不可知之&rdo;。这才是纯正的春秋语言。相反,&ldo;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rdo;本身就很别扭。

其次,在孔子的思想中,找不到其他例证来佐证他的愚民思想。

再次,孔子原本是个民办教师,他做的事情就是&ldo;知之&rdo;,就是把知识把周礼教授给普通百姓。如果他是愚民思想,那就等于否定自己,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基于以上的原因,这句话的断句一定是&ldo;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rdo;

正因为孔子在做的事情是&ldo;知之&rdo;,所以他一定告诉鲁定公现在的状况是&ldo;不可使&rdo;。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