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7(191)
子张曰:&ldo;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rdo;
【译文】子张说:&ldo;士遇见危险时能献出自己的生命,看见有利可得时能考虑是否符合义的要求,祭祀时能想到是否严肃恭敬,居丧的时候想到自己是否哀伤,这样就可以了。&rdo;
【解析】子张的性格,讲这些大道理是很适合的。基本上,我们可以把这些话理解为孔子语录,子张都牢记在心。这段话,子张算是表扬自己。
【现实解说】见到危险就上,见到好处就躲。这样说的人,如果不是活雷锋,就必然是伪君子。
1118(192)★★★★
子张曰:&ldo;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rdo;
【译文】子张说:&ldo;实行德而不能发扬光大,信仰道而不忠实坚定,(这样的人)怎么能说有德有道,又怎么说他无德无道?&rdo;
【解析】这段话历来的解说又是五花八门,人人不同,说什么的都有。但是,如果注意到这段话在《论语》中的位置,就能发现这段话是来攻击子夏的,说子夏对德和道都不努力去弘扬,这倒也没有冤枉子夏,子夏努力的方向不在德和道。
这里我们来尝试现场还原。
有人来询问子张:子夏这人的德怎么样?道怎么样?
子张真不愿意表扬子夏,可是也不太好公开说子夏的坏话,于是说了上面的话,意思是你说他没有吧,他还有点;说他有吧,他又不去弘扬不去坚持。到底有没有,我也不知道。说来说去,实际上还是在说子夏的坏话。
【现实解说】&ldo;道、德&rdo;这类东西很虚无,你说有就有,你说没有就没有;你说多就多,你说少就少。问题是,这类虚无的东西是拿来追求的吗?不是,是拿来实现的。是拿来说的吗?不是,是拿来做的。譬如你资助了一个失学儿童,你并没有追求德,可是你就已经积德了。
第十二部分弟子
孔子在二十七岁开办私人学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私人学校。严格来说,这是违背周礼的,至少是不符合周礼的。但是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这也算是应运而生。按照周礼的规定,所有贵族子弟接受义务教育,学习六艺。到了孔子的年代,各国的情况都是国家已经被大家族们所瓜分,国家反而没有钱,再加上士的阶层日益扩大,实际上国家的义务教育已经名存实亡。这个时候,孔子私校的成立,就是填补义务教育的缺失。
在执政者睁只眼闭只眼的情况下,孔子开始招生。孔子招生的最初目的还是养家糊口,因此只要交学费,一概招收。在一开始,孔子的学生多半是平民甚至野人阶层。随着孔子名声的提升,逐渐吸引了士一层乃至贵族子弟,而地位最高的就是南宫敬叔。
孔子的弟子前后号称三千人,其实这是孔子私校的招生总数而已,并非都是孔子的学生。到后来,孔子的角色已经是校长,具体教学工作都交给弟子们去做。在孔子学生中,有说法所谓贤人七十二,其实不过是有名有姓的学生有七十二名。
孔子亲自教授的学生分为三批,最先招收的一批在孔子开办学校之初,在从齐国回来之后招收了第二批,第二次流亡卫国期间招收了第三批,而孔子的出色弟子都集中在这三批学生中。
孔子去世之后,孔门弟子遍布全国,纷纷成立私校,传播知识。应该说,整个战国时期,几乎所有成名人物都是孔子的徒子徒孙,孔子为中国文明的普及做出的贡献超出我们的想象。
曾点
121(1126)★★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ldo;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lso;不吾知也!&rso;如或知尔,则何以哉?&rdo;子路率尔对曰:&ldo;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rdo;夫子哂之:&ldo;求!尔何如?&rdo;对曰:&ldo;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rdo;&ldo;赤!尔何如?&rdo;对曰:&ldo;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rdo;&ldo;点!尔何如?&rdo;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ldo;异乎三子者之撰。&rdo;子曰:&ldo;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rdo;曰:&ldo;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rdo;夫子喟然叹曰:&ldo;吾与点也!&rdo;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ldo;夫三子者之言何如?&rdo;子曰:&ldo;亦各言其志也已矣。&rdo;曰:&ldo;夫子何哂由也?&rdo;曰:&ldo;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rdo;&ldo;唯求则非邦也与?&rdo;&ldo;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rdo;&ldo;唯赤则非邦也与?&rdo;&ldo;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rdo;
【译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个人陪孔子坐着。孔子说:&ldo;我年龄比你们大一些,不要因为我年长而不敢说。你们平时总说:&lso;没有人了解我呀!&rso;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你们要怎样去做呢?&rdo;子路赶忙回答:&ldo;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中间,常常受到别的国家侵犯,加上国内又闹饥荒,让我去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人们勇敢善战,而且懂得礼仪。&rdo;孔子听了,微微一笑。孔子又问:&ldo;冉求,你怎么样呢?&rdo;冉求答道:&ldo;国土有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国家,让我去治理,三年以后,就可以使百姓饱暖。至于这个国家的礼乐教化,就要等君子来施行了。&rdo;孔子又问:&ldo;公西赤,你怎么样?&rdo;公西赤答道:&ldo;我不敢说能做到,而是愿意学习。在宗庙祭祀的活动中,或者在同别国的盟会中,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相礼。&rdo;孔子又问:&ldo;曾点,你怎么样呢?&rdo;这时曾点弹瑟的声音逐渐放慢,接着&ldo;铿&rdo;的一声,离开瑟站起来,回答说:&ldo;我想的和他们三位说的不一样。&rdo;孔子说:&ldo;那有什么关系呢?也就是各人讲自己的志向而已。&rdo;曾皙说:&ldo;暮春三月,已经穿上了春天的衣服,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走回来。&rdo;孔子长叹一声说:&ldo;我是赞成曾皙的想法的。&rdo;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的都出去了,曾皙后走。他问孔子说:&ldo;他们三人的话怎么样?&rdo;孔子说:&ldo;也就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rdo;曾皙说:&ldo;夫子为什么要笑仲由呢?&rdo;孔子说:&ldo;治理国家要讲礼让,可是他说话一点也不谦让,所以我笑他。&rdo;曾皙又问:&ldo;那么是不是冉求讲的不是治理国家呢?&rdo;孔子说:&ldo;哪里见得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rdo;曾皙又问:&ldo;公西赤讲的不是治理国家吗?&rdo;孔子说:&ldo;宗庙祭祀和诸侯会盟,这不是诸侯的事又是什么?像赤这样的人如果只能做一个小相,那谁又能做大相呢?&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