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小说网

面包小说网>和珅本人 > 第3章(第1页)

第3章(第1页)

其实,这真是大错而特错了。

那么,真实意义上的和珅应该姓什么、叫什么呢?

和珅姓&ldo;钮祜禄氏&rdo;,原名善保,上学以后才由学校的先生改名叫和珅。&ldo;和珅&rdo;是其满语名字的音译,如果直译成汉文应该是&ldo;三纲之纲&rdo;的意思。当然,如果单纯按照汉语的字面意思来解释,那就完全是另外的一层意思了:&ldo;和&rdo;的解释有很多,不用细说了;而&ldo;珅&rdo;字,据《集韵》的解释,是&ldo;美玉&rdo;。

也就是说,他的全名应该是叫&ldo;钮祜禄善保&rdo;,后来改名字叫&ldo;钮祜禄和珅&rdo;,故其全名应该是叫&ldo;钮祜禄和珅&rdo;。在本书后面的内容里,我们为了方便起见,就直呼其名为和珅。

&ldo;钮祜禄氏&rdo;,亦写作&ldo;钮祜鲁氏&rdo;。这是一个满洲人的贵族姓氏,一个很不平凡的姓氏。

钮祜禄氏家族出了很多的名人,其中最有名的要算和珅了。清初时有额亦都,满洲镶黄旗,清太祖赐号巴图鲁。康熙帝时期有名臣遏必隆。清代后宫中的后妃亦有多位来自钮祜禄氏,乾隆皇帝的生母即是。

传统上,汉族人的姓一般来讲是一个字,是为单姓,如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之类;也有少数是两个字的复姓。

这些汉族人的两个字的复姓的命名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是因地名而得,如东郭、南郭、东门、西门、左丘等;

第二是因官名而得,如司马、司徒、司空、司寇等;

第三直接来源于少数民族的姓,如宇文、慕容、第五、万俟等。

清朝的时候,满洲人单姓的很少,一般都是两个字以上的复姓。据《清朝通志氏族略》称,满族共有姓氏647个,其中十分之三是见于其先祖《金史》中的女真姓氏,还有一部分是以地名命之的,另有一部分满族姓氏则是汉姓。蒙古族投降后金之后,一些蒙族姓氏也成为满洲姓氏中的一部分。这些满洲人复姓的命名原则与汉族人的复姓的命名原则大同小异,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第一是因部落名称、地域名称而得的姓。最为典型的如慈禧太后的姓氏&ldo;叶赫纳喇&rdo;:&ldo;叶赫纳喇氏&rdo;又被后人简称为&ldo;纳喇氏&rdo;,也称作&ldo;那拉氏&rdo;。这其中,&ldo;叶赫&rdo;是部落名称;&ldo;纳喇&rdo;是当地一条河流的名称,也就是地域名称。除此之外,还有居住在马佳地方的&ldo;马佳氏&rdo;、居住佟佳地方的&ldo;佟佳氏&rdo;(&ldo;佟佳氏&rdo;是满洲人最大的姓氏,1912年满清政权灭亡后多改姓&ldo;佟&rdo;)、居住宁古塔地区的&ldo;宁古塔氏&rdo;、居住乌苏里江边的&ldo;乌苏里氏&rdo;等。

第二是直接来源于其他少数民族的姓。如&ldo;博尔济吉特氏&rdo;等。&ldo;博尔济吉特氏&rdo;源出于蒙古的黄金家族&ldo;孛儿只斤氏&rdo;。&ldo;孛儿只斤氏&rdo;原是蒙古民族的民族英雄铁木真(成吉思汗)的姓氏‐‐也就是说&ldo;博尔济吉特氏&rdo;的人们原本应该是铁木真(成吉思汗)的直系后裔。&ldo;孛儿只斤&rdo;的原意为&ldo;蓝眼睛的人&rdo;‐‐也就是说&ldo;博尔济吉特氏&rdo;这个姓氏的人们原本应该有一些欧洲人的血统。1912年满清政权灭亡后,原来满洲族和蒙古族的&ldo;博尔济吉特氏&rdo;已经改姓鲍、包、宝等姓。也就是说,今天满族和蒙古族中姓鲍、包、宝的人,他们都应该是成吉思汗的嫡系后裔。

第三是以所崇拜的图腾作为姓氏的。最为典型的如和珅的姓&ldo;钮祜禄氏&rdo;等。

&ldo;钮祜禄氏&rdo;家族在大清朝可是一个很大、很古老的姓氏。清朝时期编撰的《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里面有关于这个姓氏来源的详细记载。这本书里记载说,&ldo;钮祜禄氏&rdo;是满洲人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是女真时期就有的一个姓氏。这本书里面还记载说,&ldo;钮祜禄氏&rdo;原来主要分布在松花江流域、牡丹江流域、长白山山区。

&ldo;钮祜禄&rdo;,在满语里原本的意思是一种凶猛的动物‐‐&ldo;狼&rdo;。&ldo;狼&rdo;是满族的先世女真族崇拜的最为重要的图腾之一,女真人出于对&ldo;狼&rdo;的崇拜,而以其为姓氏。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ldo;钮祜禄&rdo;这个姓氏的称谓曾几度变化:辽代称&ldo;敌烈氏&rdo;,金代称&ldo;女奚列氏&rdo;,元代称&ldo;亦气烈氏&rdo;,明代开始称为&ldo;钮祜禄氏&rdo;。

说起来,&ldo;敌烈&rdo;原本是辽、金时期游牧于今蒙古国东部克鲁伦河下游的一个中国古代游牧部族,亦有迪烈、敌烈、敌刺、敌拉、迪烈、迪烈德、迭烈德、达里底得等翻译名称。

敌烈部分布在胪朐河(今克鲁伦河)下游南北,西接鞑靼(阻卜),东邻乌古,内分八部,故又被称为敌烈八部。以游牧、渔猎为业的敌烈部可能来源于北朝时的地豆于部。敌烈部与其姊妹部落乌古部并称为契丹北边大部。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在神册四年(919年)征服乌古部后,敌烈部于天显五年(930年)降辽,此后叛服不定。统和十二年(994年),辽圣宗命萧绰与萧挞凛经略之,统和二十二年(1004年),萧绰在敌烈诸部建立镇州、防州和维州三城以镇胁敌烈诸部,并西捍鞑靼。此后,敌烈部方才真正臣服辽朝。辽道宗咸雍四年(1068年),置乌古敌烈部都统军司。寿昌二年(1096年),又将敌烈、乌古部迁于乌纳水。金朝灭亡辽朝后,耶律大石率余众西迁中亚,敌烈部亦有一部分随其西迁,余部降金。金朝后将敌烈部同乌古部东迁至庞葛城(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其后,敌烈部逐渐与当地居民融合,敌烈部之名也再不见于史书‐‐代之而起的,是&ldo;女奚列氏&rdo;这个庞大的部落家族。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