舅姥爷一瞪眼:“你咋不说悠悠比你学习好,还敢犟嘴。”
本来有意见的几个人,听了舅姥爷的话,都消停了。
迪迪啃着甘蔗,赖在车上不下来:“姐,你带我去找妈妈吧,咱给爸妈送水果去。”
志斌跟在他的后面,有样学样:“姐姐,你也带我去找妈妈,我也想妈妈了。”
看来,迪迪虽然嘴上说着不想妈妈,心里还是离不开妈妈。姥爷听了,黯然神伤,对姥姥说:“我这问题,不知道还要等到什么时候,要不您先带着孩子们回京吧。”
现在,姥爷外出虽然不用去公社报备了,不过,除了妈妈,自己一家人的户口都在韩屯,长时间离开韩屯,国家还是不允许,特别是姥爷这种有历史问题的管制人员。
悠悠大包大揽:“行,等姐考试完了,就带你们去找妈妈。”
舅姥爷怕姥姥管不住孩子,让爱国舅舅把吉普车放到他家的院子里,有他看管着,孩子们谁也开不了。
姥姥和舅姥娘、大舅妈她们,反复的商量收购手工品的事情,终于制定出一个详细的收购方案,姥姥交给悠悠打印出来。
对外的说法就是给香江的客户代收的,收购地点就在悠悠家的代销点里。各村的服装厂进出货都来韩屯,大舅妈把悠悠打印的宣传材料,发放给她们,让她们帮着宣传。
悠悠还真是低估了乡亲们赚钱的迫切心情,当天韩屯的妇女就回家翻箱倒柜,把自家备用的鞋垫、布鞋送了过来,家家一大包袱,少的也有十几双鞋垫和几双布鞋。忙得姥姥和舅姥娘俩人,连饭都没顾上做。
韩屯的收入在全县是最高的,不过妇女们拿着几十元钱,还是喜的合不上嘴。
“小老妈妈”更绝,她把自己的陪嫁门帘抱了过来,进门就嚷嚷:“悠悠姥娘,你看看我这门帘收不,虽然不是新的,俺这手工可是没比的,当年好几个村都拿俺这门帘当样子。”
悠悠看着她打开的门帘,保存的还真好,虽说不是新的,也得有九成新,绣工确实好。
姥姥做了难,要说收旧门帘,估计家家有。新娘的门帘,一般挂到生孩子,就收起来了,怕孩子扯坏了。
不过九成新的,还真没多少。好多人家有女孩子,女孩子大了,就给她们当门帘用了。
“小老妈妈”看姥姥犹豫,就爽快的说:“悠悠姥娘,你也别作难,你就给俺捎着,人家收你再给俺钱,人家不收还是俺的东西。”
宝山的奶奶看到了,回家把三挡赵芳的新门帘抱来了,还有三挡准备的陪嫁鞋和新鞋垫。
舅姥娘看了,就对她说:“芳芳这就要结婚了,您把她的嫁妆都卖了,这合适吗?再说了,就是卖的话,您也得让孩子自己来。”
谁知她理直气壮的说:“俺这是倒插门的女婿,又不用抱门帘。再说了,要这么多的陪嫁鞋,给谁看啊。咱村里的人,谁不知道俺家的姑娘勤快能干。
三挡就是来了,这钱也得让俺收着。你们等着啊,俺这就回家叫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