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小说网

面包小说网>世间已无陈金芳pdf > 第25章(第1页)

第25章(第1页)

有明一代重文抑武,前方将士出生入死,在刀剑矢石中的奋力拼搏,不敌文人墨客一纸空洞华丽的长篇大论。

有鉴于此,新官上任三把火的谭总督试图摆脱地方官的牵制,减少地方官干涉军务的权力,顶着重重压力为边将请命:&ldo;臣以为,军务上最为紧要之事,惟有练兵和作战。蓟镇之所以练兵十多年来毫无效果,是因为没有专人专任,切实执行。如今应该授予臣谭纶、戚继光专断处置之权,不要让巡按、巡关御史参与其间。待三年训练有成,再派遣视察。&rdo;

谭纶的奏疏仿佛给帝国政坛投下一枚重磅炸弹,挑战帝国开国一百五十多年来以文制武的传统,不可避免地激起守旧官僚的激烈反对。

正当双方闹得不可开交之际,张居正如及时雨一般出现了,他苦苦斡旋于阁僚与皇帝之间,说服庙堂诸老&ldo;宽文法以伸将权&rdo;,即对武将放宽文法,扩展将权,正式下令地方巡抚不得参与军务,为谭纶、戚继光等人争取了独立的指挥权。

戚继光以总兵官加总理,专门负责训练,总督巡抚麾下从裨将到标兵都归他操演调遣,生杀大权在握,文官小吏都惟他马首是瞻,非他帅所能比。即便有故意与戚帅为难的文官武将,也都被张居正不动声色地陆续迁调他镇,以免遇事掣肘。

身在福中的戚继光自然感激得无以复加。相传戚继光每遇张居正,总腼腆低头自称&ldo;相君门下沐恩小的戚某&rdo;。

工作方面,戚继光不负厚望,将张居正亲授的治军之道、用人之规铭刻在心,他严谨治军,经常不知疲倦地深入边塞考察边情。

戚继光青年时就曾戍守蓟州五年之久,熟悉当地风土民俗,山川地势,几十年眨眼而逝,形势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实地考察中,他获得许多兵书上没有的重要信息。

兵无定势,水无常形,戚将军到蓟州后转变思维方式,着手创造新的战略战术。

蒙古骑兵的优势在于速度,要战胜风驰电掣的强劲之敌,要么拥有更快更猛的部队,要么设法减弱敌人速度。前者难度太大,后者可由战车来实现,所以首先涌入他脑海的便是建立车兵。

戚继光看好车战的发展前景,决定创建一支由装甲车部队、骑兵、步兵三军联合的大军。三军各有分工,车兵抵御敌军冲击,步兵以车为掩护出击敌军,骑兵则包抄突袭,简直就是标准的多兵种联合立体化作战。

可自己手下的蓟州守军大多是&ldo;千锤百炼&rdo;的老兵油子,打仗冲锋不见人影,吃饭拿饷样样争先。若指望靠这种兵完成防御任务,恐怕杜工部的&ldo;出师未捷身先死&rdo;就是自己的写照。

比军纪涣散更恶劣的是,蓟州一带城墙低薄,有些险要之地,仅有单墙一线;很多圮塌间断不接处,连墩台都没建立,敌人不费吹灰之力便能攻破。

此情此景促使戚继光恳切向朝廷请求:修各路边墙,辅助练兵。

练兵修墙非一蹴而就,需要大量财力、物力支持,大臣听了戚继光的建议纷纷摇头,预算实在太大,如此劳民伤财之举真能带给大明太平吗?

反对声一浪高过一浪时,张居正再次挺身而出,他认定修边墙练边兵是设险阻、守要塞的善法良策,鼎力支持戚继光放手去做。

张居正恃才傲物,却对戚继光这位军事奇才推崇备至,&ldo;一切用兵兴建,惟继光之言是听&rdo;。他对军粮、训练等军中常事,无不细致入微地一一过问,确保万无一失。

在各方的筹备下,一场声势浩大的修墙筑台工程,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

蓟县的长城始建于南北朝时的北齐。大同、宣府一带的长城,在嘉靖朝翁万达、杨博任总督时曾经修过,建起了许多烽火台。而蓟州长城的边墙又低又薄,天长日久,大都倒塌,难以成为阻挡劲敌入掠的屏障。

谭、戚二人亲率士卒,加固加厚城墙,在墙两面均设垛口,外墙下修筑短坡,以屏障墙垣。又在黑峪关等要冲之地,增筑重墙,创建了独具特色的&ldo;空心敌台&rdo;。

与空心敌台对应的还有实心敌台,空心敌台多修建在冲要之地,实心敌台则多建于缓冲地带,敌人轻易不能到达。

敌台之下,另有屯田军队,平时在敌台附近驻军屯田,供应军粮,遇有敌情,以烽火为号,群起抗击,配合台上雄狮。

经过两年多紧张而又艰苦的施工,共建墩台一千零一十七座。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在幅员万里的土地上,屹立起一道钢铁防线,坚固雄壮的敌台随蜿蜓曲折的地势,高低相间,崇墉密雉,蔚为壮观。

与修敌台同步进行的还有训练边兵,经过谭、戚两人的精心整顿,创立了车营,修整和配备了许多精锐武器,积储了钱粮,淘汰了一批浑噩度日的庸碌将官,提高了车兵、步兵、骑兵联合作战的战术。

兵部尚书吴百朋、侍郎汪道昆奉命视察蓟州军区,印入他们眼帘的是&ldo;十六万之师毕至,营伍必整,旌旌火鼓必齐,约束必坚,号令赏罚必信&rdo;。

谭、戚两人的锐意任事,铸就了一支钢铁不败之师,无论火器的编制训练还是单位战斗力,都堪称同时代全世界装备最精良、科技最先进、战斗力最旺盛的劲旅。蓟州边军面貌焕然一新,真正成为帝国边防的铜墙铁壁。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