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间,本书也连载在一个多月了。
说实话,这本书内投没过,多亏了九组的桔子大大在五万字的时候拉了一把,才能写到现在。
萌新第一次写书,也自察,犯了很多问题,写的不够好,有负读者期待。
不过还是要说一下,本书是纯历史文。
文中的资料来自于史书,人物形象和演义完全不一样也很正常。
历史上的汉中之战,比文中的要推迟接近两年。
曹刘双方都是准备好了,进行决战的。
而建安二十年这个剧本,开篇太难了,双方都没有做好全面战争的准备。
刘备要在荆州对付孙权,曹老板也想称王,正好部下们忽悠他,汉中轻而易举就能拿下,魏军粮道长达几千里,所以魏军一直缺粮,即便曹操后来返回邺城,留在汉中的夏侯渊也还是缺粮,直到从羌氐手中抢粮了,才缓解粮食危机。(还击武都氐羌下辩,收氐谷十馀万斛。)
等到刘备湘水划界,千里奔波回来救张鲁的时候,曹军已经攻破阳平关。
曹操打的急,刘备追的急。
说实话,按照历史线路,汉中一丢,大汉基本就灭亡已定了,没法改了。
即便后来刘备修养两年,整军备战拿下了汉中,可汉中人口、巴郡百姓多数被曹操迁走了。
汉中一个郡就是十万户口啊(汉川之民,户出十万),要知道刘备称帝时编户齐民,总共也才二十万户。(《晋书·地理志》“刘备章武元年,其户20万,男女90万口。)
这十万户口的损失,加上汉中战役,蜀中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基本上让刘备伤筋断骨,得了一座空城,却也元气大伤。
之后关羽在襄樊战役,刘备实际上根本就派不出军队支援了。
失去荆州后,刘备称帝休养了一年,全力出兵东吴,麾下也才“支党四万”、“马两三千匹”。
可以说,曹操在建安二十年拿下汉中,已经决定了整个蜀汉命运的走向。
是曹操内部混乱的政局和各地百姓大起义,以及建安二十二年的中原大疫才挽救了蜀汉政权的命运。
按史实路线,蜀汉走到建安二十年这里,就已经穷途末路。
张郃带兵在巴郡抢掠迁民,等张飞击败张郃之后,蜀中内部才暂时稳定。
曹操攻占汉中,蜀中一日十惊,刘备在成都斩杀作乱者也无法阻止。
但凡曹操内部局势稳定一些,这个时候刘备政权就面临灭顶之灾了。
好在,曹魏残暴的屠杀和法令,使得曹魏内部年年起义,年年混乱,无休无止的陷入内耗,(前文中的陈仓、陇西屯田奴起义是也)曹操也不敢远离邺城太久,只能回去称王。
这個时候,刘云的出现,恰好弥补了刘备远征荆州时,无法顾忌汉中战事的遗憾。
因此,他的身份必须是五斗米教中人,必须在汉中有一定地位,能够在张郃抵达南郑前,将五斗米教内部的投降派铲除。
并且让刘备有足够的时间处理蜀中的内乱,带兵北上。
为什么读者会觉得,两边一直打,打个没完没了,刘备还不来。
这不是作者决定的,而是局势决定的。
读过史书的读者应该明白,建安二十年,刘备有多危险,一旦汉中开战,他根本没法歇息。
就是昼夜不停的北上,他要穿行千里金牛道,还要负责调配徭役,民夫运输粮草。
两个多月就能到来,已经是奇迹了。
南郑就是这么危险。
一座孤城,面对魏军十万大军,刘备的援军遥遥无期。
主角方唯一的优势,就是五斗米教的信徒还算忠诚。
当张郃战败之后,曹魏高层意识到城内有人联系刘备,必然会不遗余力的攻城,魏军粮道太远了,运输困难,即便在武都杀光氐人去抢粮,还是不够。
打到阳平关,曹操就已经缺粮了。
所以,你们才会看到魏军几乎是一波又一波,不停的攻城,到后期,曹魏开始用各种方法引诱守军出城,就是想在刘备到来以前,攻下南郑获取粮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