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小说网

面包小说网>灵峰宗论净界法师讲讲记 > 8 第8集导读(第2页)

8 第8集导读(第2页)

所以蕅益大师他老人家的慈悲啊,就告诉你:什么叫作“学”?他明确地指出学的方向、学习佛法的方向——“研真穷妄名之为学”,这是一个根本。这是讲到修行的一个根本、一个重点。

二、古今行者的志向

这第二段呢把古代的修行人跟现代的修行人做了比较。先看古代的修行人:

古人发心出家,必矢志参学。由痛念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古代的人发心出家以后,他立定志向要好好地参学,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志向呢?这当中跟他的发心有关,因为他有三件的觉悟:

第一个、痛念生死事大

他如实地观察到三恶道的痛苦,这件事情是大事情,观察生死的过患。生死事大,讲到生死的过患,其实在佛法当中它强调是生,生的过患。我们一般人害怕死亡,佛法是认为死亡是不可以避免的,死亡也不可怕,它只是一个正常的、自然的现象。但是佛法很害怕生,很害怕受生。

我看《尊者阿加曼传》,尊者阿加曼他有一个晚上在大树下打坐,一念的相应慧,证得阿罗汉果。证阿罗汉果以后,诸天赞叹:世界上又出现了一个佛陀的圣弟子,降很多的曼陀罗花。那么那个时候,尊者阿加曼描述他的心情:

第一个,他掉下眼泪。这个阿罗汉为什么掉眼泪呢?他说,他看到他无量劫的生死的痛苦,他今生这一个刹那结束了,他非常地感动。因为他看到了他每一次的轮回当中、每一次的受生、每一次的生命的开始到结束都累积很多的痛苦,每一次的受生都很多痛苦。那么对于“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我的无量劫的生死的痛苦今生终于结束了,内心当中一种感叹,一种感恩的心情。

第二个,他说,对佛陀真实地感恩。佛陀说的四圣谛是如此地真实,是真实地可以证到的。他说他愿意从现在开始尽未来际不断地顶礼佛陀。所以说呢,生死事大,关键在这个生。因为我们在三界里面,每一次的受生,就夹杂着老病死、各式各样的痛苦在里面,生是过患。生死事大,是对治我们对来世安乐的期待。

第二个、无常迅速

这个是对治我们对今生安乐的贪求。今生是暂时的因缘,很快就过去了。我们不应该为过去的福报所障碍,因为今生的福报一下子就过去,我们马上要面对来生。应该有一个远见——无常迅速。

第三、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这个是告诉我们要精进。这个是这样子啊,如果我们只是看到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我们会理解到流转是痛苦的。但是呢我们会有一个懈怠的心,说反正离开流转也不急着今生,来生也可以做,再来生也可以做,就会有一个因循怠惰的心情。但这个地方蕅益大师说,“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换句话说呢,我们不把握今生,你在流转当中你迟早还是要把这个生死解决,迟早,没有一个人能够帮助我们解脱生死。

换句话说,调伏烦恼、修学圣道是很困难,但是你迟早要做的,你今生不做、来生要做,来生不做、以后要做,而你拖得越久,这个过程当中,你每一次的流转只有增加痛苦、增加堕落的因缘、增加更多的变数。那么既然这件事情是你自己迟早要做的,是不可以取代的,那么你倒不如就今生做个了断。这句话就是这个意思,就是

你真正能够把握的不是来生,是今生。

来生是一个不可知的变数。所以,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就是说,当你真正觉悟生死事大、无常迅速的时候,你应该要知道,这个生死的事情是今生要解决的,不能期待来生。那么这三个点是都有关系的。那么有这样一个觉悟以后呢,

所以三登九上,百城烟水,不惮其劳,念念了当大事。

所以古人他们愿意参访善知识。“三登九上”,这个“三登九上”是讲雪峰禅师,雪峰禅师刚开始他不明白佛法的内涵,他三登投子山,投东西的投,三登投子山去参访大同禅师,“九上”是九上洞山去参访洞山良介禅师;“百城烟水”是讲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经过一百一十一个城镇的烟水,这些人家。那么他们为什么能够经过这样的辛劳呢?因为“念念了当大事”,认为这件事情是大事情。无量劫当中旷劫魇魔,无量劫当中好不容易得到人身,好不容易遇到佛法的住世,在无量当中出现一分的光明,这件事情要把握。

岂肯著相计名,寻行数墨,附叶攀枝,以徒资口耳哉。

他们怎么愿意去只是做一些名相的分别、做一些附叶攀枝的事情,只是把佛法当作口耳、当学术研究、当作茶余饭后的一个谈论的话题而已。换句话说,古人他能够体验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所以他掌握了一个修行的方向,就是要研真穷妄,他掌握这个方向了。那么怎么研真、怎么穷妄,这个就是他们所要参访的目标。

末世不然,名为欲续如来慧命,撑如来法门,而不知痛为生死,唯积学问,广见闻,冀可登座挥麈而已。

末法时代的人啊,他就不是这样的情况。他不能够掌握了脱生死、研真穷妄的这样一个目标,表面上他是延续如来慧命,表面上是撑持如来的法门,“而不知痛为生死”,不能真正在心地上的研真穷妄下功夫,只是在表面上的“积学问,广见闻,冀可登座挥塵而已”。这个“塵”是一个大鹿,就是一个大蹠的鹿,把这个大蹠的鹿的尾巴剪下来做成一个拂尘,古时候讲经、唱《炉香赞》,他就是用拂尘,譬喻能够佛法的力量能够涤除我们心中的污垢。

这段的意思就是说,古代的修行人的修行方向是向内的,他自己是向心地法门上去研真穷妄,现代修行人的弊端啊,他向外,向外去发展,发展他的事业,不知痛为生死。这两个就有不同的方向,也就有不同的果报。那么蕅益大师就做出了感叹:

三、蕅祖的感叹

嗟嗟,不与菩提大心相应,云代佛扬化,吾不信也。不与为生死心相应,云大菩提心,尤不信也。

我们如果不能够跟菩提心相应,不是真正地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那么你说你是“代佛弘法,吾不信也”。弘法的事业它不是一个轻松的事业,它跟我们在平常在佛堂里面自己拜佛、打坐那种寂静的相貌是不同,那有很多的干扰。很多的干扰,你能够很坚定地做下去,这当中只有两种情况:

第一个、你真正发菩提心了,你真正看到有情的流转痛苦,你有一份的使命感要帮助他们,这是一种情况。

第二个、你为了名利心,你为了增长你的名闻利养,你做这件事情。

除了这两种情况以外,没有第三种情况,没有第三种情况。你不是发菩提心,就是为了名利心,你才可能做弘法的事业,没有第三种情况。所以,你不是发菩提心,你就是为了名利心,为名利心你迟早是败坏佛法,因为你那个方向是错的,跟佛法研真穷妄的宗旨相违背。

“不与为生死心相应,云大菩提心,尤不信也”,这个地方很重要,蕅益大师讲,这个菩提心是建立在出离心的基础。

所以《广论》上也一再强调,你自己不能够体验流转的苦,你不可能帮助一切有情去解脱流转的痛苦,你不帮助有情解脱流转的痛苦,那你就是跟他攀缘感情,你对他没什么帮助。所以,没有生死心,你不可能有菩提心,这是两个重点。

胜负情见不忘,仅成阿修罗法界;名利眷属意念不忘,仅成三途魔罗种子;随其所见所闻而起法执,不能舍弃名言习气,不达如来说法旨趣,不知种种四悉因缘,仅成凡外戏论窠窟。

胜负情见不忘——如果我们今天修行,你一开始出家就去做一些弘法的事业,也没有能够去思惟流转的痛苦、没有一个方向、你也没有经过善知识的指导修我空观,完全是过去在家的那些老毛病、那些老的思考模式做佛教事业,你这个胜负情见不可能消灭掉,那个人我的对待。你看到别人有功德啊,你一定会有嫉妒心,甚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