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盐的事只有极少数的一部分人知道,所以,当林平带人将一车车的粮食运进城内时,围观的群众都惊呆了。
有人上前不可置信的问道:“林队正,这些都是粮食吗?”
林平望了一眼身后那不算短的队伍,笑道:“都是粮食。”
虽然都是粗粮,但那也是粮食啊,够他们吃二十几天的粮食。
“真是粮食啊,你出去才一个时辰,怎么就带了这么多粮食回来?”
“这些粮食都是有人事先买好的,我只是去接应一下而已,没走多远的路,速度自然快一些。”
城内的百姓只需要有粮吃就行,不需要知道这些粮食从何而来。
那人没再问什么,笑呵呵的去干活儿了。
城里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粮食送来,意味着他们不会缺吃的,这就够了。
林平将粮食运进军营,李凌云做好入库登记后让人将粮食和银子都搬进了库房。
中午赵清河来找李凌云,将一张纸递给他,说道:“这是沈新远今早给我的,我看着可行,拿过来给你看看。”
李凌云接过纸张展开,上面是沈新远对城内建设的一些建议。
他写到,国不可无法,城也一样,需要制定完善的律法,让老百姓知道什么能干,什么不能干。
如今城内人口增多,应该建立起必要的管理衙门,不能再让人有事就来找赵清河。
一方面,赵清河一人根本处理不完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二来,没有象征权威的衙门,长此以往下去,百姓就会对官府缺失敬畏之心,这会增加城内的不稳定因素。
城内的人口不少,但是识字的人不多,这同样对管理不利,应该建立学堂,招收适龄的孩童来读书,为守捉城的发展储备人才。
以如今的人口数,统一管理起来不方便,不如将现有的城区划分为十四个坊,每个坊选出一位坊主和副坊主,共同管理坊内的一应事物。
李凌云对沈新远提出的建议很是赞同。
原本他想着,等新城建成后再建立执法机构,划分坊市,建立学堂,但是现在人口增多,这事儿确实应该提上日程了。
范新远这个秀才还是有能力的,才来一天,就能将城内的情况分析的如此到位,倒也是个人才。
他将手上的纸递给赵清河,说道:“赵叔,这些建议都很好,你和沈新远商量商量,拿出个具体的方案来。”
赵清河这几天被各种琐事闹的头疼,见李凌云采纳了沈新远的建议,心中也松了口气。
他接过纸张,应了一声便匆匆下去找沈新远了。
两人的速度很快,傍晚时分便将具体的方案呈给了李凌云。
除了军营,城内剩下的地方被划分成了十四个坊,以城内的两条十字街为分界,每个坊都按方位和数字进行了命名。
坊主和副坊主的人选也列了出来,都是各坊区内声望比较高的人。
学堂就选在十字口南面的一座院子里,教书的人选也已经选定了,由沈新远和三个识字的中年人担任。
至于衙门,则选在了十字口北面。
衙门负责人是李凌云,副手为赵清河和沈新远。
沈新远知道李凌云没有建立代表官府的正规县衙的权力,便给选定的衙门起了一个民政处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