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4日,沐辰和王晓梅去了王晓梅家,没有传说中的刁难。
可能是因为这个时代的父母,已经被洗脑到能够接受自己家的孩子是没人要的吧。
在王家村待了2天,沐辰回到老家。
年关越来越近,年味越来越浓。村子里面渐渐有零散的炮仗声,这是小孩子在玩耍,家家户户也都把自己家的屋子打扫干净,准备迎接新的一年。门上的对联,也换上了新的,一千多年前的王安石,将这个场景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描写的淋漓尽致: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到了腊月二十八,人们抓住牛年的尾巴,最后一次去集市上采购年货。吃的用的穿的,大包小包往家里带。买的最多的,是刚才城市务工回家的返乡人。
为人子女,一年不着家,过年回来,总要让父母知道自己这一年过的好,什么能让他们知道你过的好?不外乎带个对象回家,没有对象的,那就带着慢慢的年货回家,告诉他们:你赚钱啦。
为人父母,一年没见到孩子,总要为孩子置办一身新衣服,给娃娃带些好吃的,也免得孩子不认识自己了。
腊月三十,沐辰和爸爸起了个大早,去塘子边买鱼。大塘子是村里的鱼塘,承包出去给村民养鱼,每年年三十,都是卖鱼的好时节。
前些年没钱的时候,过年一定要吃鱼,希望“年年有余”。现在生活好了,随时都可以吃鱼,但年三十的鱼和平时还是不一样的,总希望挑到那一条最大的,为来年开个好彩头。
沐辰他们来到塘子边的时候,已经有二三十人围在渔船旁边。每个人都在找那条大的,有些自认看准了的,就拿起渔网捞出来。
捞出来是大的,则高兴的去称重,结账。若是不满意,则回懊恼的放生,再去寻找新的。
老爸对这个很感兴趣,兴冲冲的去看看,围着渔船看了一圈,才拿起渔网,对着看起来大的一条下手。运气还不错,捞出一条3斤多的,沐辰他们今天3人吃饭,刚好合适。
买鱼回来后,爸妈做年夜饭,沐辰是帮不上什么忙的,每一年都是爸妈在弄。沐辰则是坐在沙发上给王晓梅发微信,两人现在属于一分钟不联系都不舒服的时候,恨不得每时每刻都粘在一起。
吃过年夜饭,沐辰和老爸老妈一起,搬个凳子坐在门口看烟花。
村子很大,每年8点春晚开始前,大家都集中放。沐辰家位置很好,可以看到全村人放的。
东边放完西边放,此起彼伏,看了几分钟,春晚已经开始。三人就坐在沙发上看电视了。春晚的节目,或许已经不像多年前那么好看,但春晚已经成为华夏儿女春节的记忆。春晚已经从一档节目,变成了和贴春联、吃年夜饭一样的文化符号,已经印在国人的基因里了。
年年吐槽年年看,吐槽的是节目,看的是全家团圆,看的是大江南北一起过大年的一致。
……
大年初一,沐家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习俗,仅有的几个,随着时代变迁,也快没了。初一不准串门,是沐辰记忆中最深的习俗,但近两年也基本不管了,大家都在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