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小说网

面包小说网>战国杀国土无双 > 第36章(第1页)

第36章(第1页)

作为一个国君,没有这种不择细流、广纳百川的胸怀,就不会有国家的强盛!

在第四次会见中,卫鞅大谈&ldo;强国之术&rdo;,秦孝公不由得拍案叫绝。‐‐人才!货真价实的人才!可遇不可求的人才!令秦国复兴有望的人才!

得到赏识后,卫鞅便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参照李悝变法的经验,准备在秦国推行变法。

变法,既是一个永恒的历史主题,又是让当政者&ldo;如履薄冰,如临深渊&rdo;的重大课题。秦献公的变革搞了这么多年,虽然经济得到发展、国力得到提升,但终其一世,都没有能够将旧贵族集团彻底铲翻在地。不是秦献公不想铲,而是不敢铲、不能铲,一铲就会天下大乱!

秦献公可以把这个难题久拖不决,但到了秦孝公这里,这个烫手的山芋已经拖不下去了。再不解决旧利益集团的问题,所有的改革都将前功尽弃,秦国将面临没落的危险。

不变法,等死;变法操之过急,找死。为了确保变法的顺利实施,秦孝公必须做好相应的准备。

变法的成功,离不开官吏的理解与支持。如果各级官吏&ldo;阳奉阴违&rdo;,变法就会演变成一场&ldo;秦孝公与卫鞅唱二人转&rdo;、&ldo;政令不出王宫&rdo;的闹剧。因此,秦孝公的准备工作要从官吏做起。

为了在官员队伍中争取更多的支持,秦孝公精心组织了一次&ldo;御前辩论&rdo;。在这次辩论中,改革派的灵魂人物卫鞅,与保守派、也是旧利益集团的代言人甘龙、杜挚展开了激辩。

甘龙认为:变法涉及面太广、牵涉的利益太多、面临的危险太大,因此国人对变法是持不欢迎态度的。甘龙的说法不无道理。对于变法,以奴隶主为代表的旧利益集团当然会举双手反对,但以地主为代表的新利益集团不见得都会举双手赞成。由于变法的前景不可预知,更多的人希望是维持现状。正所谓&ldo;光脚的不怕穿鞋的&rdo;,只有一无所有的人才会成天叫嚷着&ldo;重新洗牌&rdo;。

甘龙以舆论为借口反对变法,卫鞅有针对性地提出了&ldo;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rdo;的论点。也就是说,国家的顶层设计是精英阶层的事情,老百姓瞎掺和什么?天下有千千万万的人,这个说要这样改,那个说要那样改,到底听谁的?如果百姓都来参与顶层设计,又没有&ldo;民主集中制&rdo;的规范程序,举国上下只有天天吵架,什么事也做不成。再说了,我要变法,你们让我重视民众意见,你们规定税率,向百姓收取赋税的时候,开过听证会吗?

眼看在民众这条路上辩不下去,甘龙又另谋蹊径,强调&ldo;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rdo;,杜挚也跟着起哄,说&ldo;法古无过,循礼无邪&rdo;。也就是说,老祖宗的东西是最稳妥的,跟着走肯定不会栽跟头,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卫鞅反唇相讥,说这都是&ldo;世俗之言&rdo;,是&ldo;居官守法&rdo;的老路子。观念跟不上时代,就会被时代所抛弃。卫鞅还举出汤武、夏殷正反两方面例子,汤武不徇古而称王,夏殷守旧制却被推翻,因此&ldo;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rdo;。

这次因甘龙、杜挚理屈词穷、交口称善而胜利结束的激烈争论,虽然不可能彻底扭转顽固保守派的观念,但在官吏阶层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坚定了改革派的变法信心,争取到了广大的中间派官吏,也在一定程度上分化了保守派的力量。

变法的成功,也离不开人民的拥护与信任。秦孝公要变法,还得在社会上做好舆论准备。

相比于争取官吏的支持,得到群众拥护的难度更大。为此,卫鞅在都城设了一个&ldo;徙木立信&rdo;的局。

当时,卫鞅在南门摆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二百两银子,又在墙上贴出一张告示:&ldo;徙置北门者,予十金。&rdo;(金是单位,一金等于二十两银子)很快,南门外聚集了众多的围观群众,卫鞅贴出的告示点击率飙升,大家在现场窃窃私语、开始&ldo;盖楼&rdo;:‐‐顶楼主!沙发!

‐‐大家快来捡便宜啊……

‐‐卫鞅有阴谋,木头里面有鬼!

‐‐金子是假的,逗傻子玩儿呢!

‐‐老大要挖坟,卫鞅跪求大力士,你懂的!

‐‐借种生子,你懂的!

‐‐坐等真相。

‐‐纯回帖,拿分走人。

……(以下是纯表情回复)

卫鞅万万没有料到,一张告示引发了谣言四起,怎么收场?卫鞅经过分析认为,没有人站出来冒险,因为预期收益还没有达到可以承担风险的底线。于是,他又将赏金提高到五十金,也就是一千两。

&ldo;徙木立信&rdo;本来是一件很无聊的事情,再多的银子也买不来政府的公信力。不过,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还真有一个更无聊的人站了出来,配合卫鞅收了场。

戏拍完了,卫鞅收摊回家,围观群众一哄而散,该干吗干吗去。随后,卫鞅向秦孝公递上了一份言简意赅的报告:&ldo;变法大计,势在必行。万事俱备,只欠东风。&rdo;

秦孝公批示:&ldo;go!&rdo;

公元前359年,卫鞅变法正式开始。

在此之前,秦献公也按照李悝变法的模板,在秦国推行了一系列变革,但还是很不彻底。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秦献公的发迹过程,决定了他难免与旧贵族集团勾勾搭搭;另一方面,秦献公仅仅是通过魏国的社会现实来认识变法,他对李悝思想的理解有很大的局限性。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