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普通人看到鱼也就觉得这蛄蛹着走很是新奇。
但在林教授他们四个人的眼里就没这么简单。
首先是这条鱼足有一个成年人的腿那么粗那么长。要在地面上让这么大体积的物体移动也不难。
不简单的地方就在于这条鱼的腹鳍。
它就跟鱼的实际腹鳍一样,薄,一眼看去弱不禁风,手指头一摁就弯的模样。
竟然支撑起一条鱼的重量,然后还要蛄蛹着往前走。
陆地上能支撑起鱼的重量,那么放到有浮力的水里,这腹鳍的强度更明显。
强度越高意味着和尾鳍结合起来游动的速度也就可以越高。
再就是这条鱼对声音的敏感程度也让人吃惊。
散热风扇的噪音也就30~40分贝,这种程度的噪音人耳在距离一米开外就几乎感受不到了。但这条鱼可以轻松感应到两米开外的噪音。
还是在白天,在环境噪音不低的情况下。
实验前,江力他们并没有刻意的降低自己的说话、走路等等的声音,也没有提醒林教授他们四个注意不要发出噪音。
换言之,这条鱼捕捉特定频率的声音能力不低。
如果放在寂静的大洋深处,恐怕是几十海里之外的一点声音都能捕捉到。
这不是主动声纳,这是被动收集声音,也就意味着不会因为主动发出声纳而被对面发现。
最后就是这条鱼的外观,几乎看不到任何人工机械的动作痕迹。
近年来,也有很多的仿生鱼出现,这些鱼无一例外都只是远远的看去像鱼,但走近了就一眼假。
躯干都是分成一节一节的,靠电机或者油缸或者气缸来推动每一节模拟鱼在游泳时的动作。
但这种的模拟缺点就是想要逼真就得尽量多分段,分的段越多越逼真。
分段越多运动机构就越臃肿,各个分段运动机构的协调也就越复杂。
眼前的这条鱼就没有,整个鱼的外形浑然一体,鱼身体弯曲的时候,弧度也是非常圆滑的,不是那种一节一节的。
这条鱼也就放在这办公室里才会让人知道是一条机器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