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老人很风趣,把两个人都逗乐了。
此时有酒。
杜爸爸亦笑容可掬,很享受这样的氛围。
他沉吟了一会,接着说:
“这就是说,我并不缺少崇高的气质,我只是不会唱那些高调。时隔二十多年,我也读了一些书,从书本知识和亲身经历之中,我得到了这样一种结论:自打孔孟那时到如今,我们这个社会里只有两种人。
哪两种?一种编写生活的脚本,另一种去演出这些脚本。
前一种人,是古代的圣贤,七十年代的政工干部;后一种呢,包括古代的老百姓和近代的知青。所谓上智下愚、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就是这个意思吧……从气质来说,我只适合当演员,不适合当编剧,但是看到脚本编得太坏时,总禁不住要多上几句嘴,就被当落后分子来看待。
唉,这么多年了,我也习惯了,因为身份特殊,我不能公开反对吧,所以,大多时候,只能选择了沉默。”
这就是经验之谈啊。
孙明细品着。
他看着杜爸爸依然留着官场标配大背头,仿佛看到了自己老去的影子。
大家都是体制内的人,老中青各一,可谓交集满满。
“在体制内,特别是在一个文明社会里,个人总要做出一些牺牲——牺牲自我,成就超我——这些牺牲就是崇高的行为。我从不拒绝演出这样的戏,但总希望剧情合理一些——我觉得,这样的要求并不过分呀。所以,我很理解您。”孙明道。
杜爸爸端起茶杯,自顾自的抿了一口,他把茶水当酒喝,倒是少见。
他点头说:
“对。举个例子来说,那时候,号召学习英雄小姐妹,叫啥来着,对了,好像是龙梅和玉荣,她们俩为了一群羊,牺牲了二个年轻的生命,这能够提倡吗?你们不是常说一句话,钱多烧背心,这就是人多不当事……人生只有一次,不能重新来过。一个人的生命,到底有多珍贵……洪水冲走国家财产,我们年轻人有抢救之责,这是没有疑问的,但总要问问捞些什么。捞木头还好说,捞稻草就太过分了。
像这种言论,是对崇高唱了反调。是吧?现在的人会同意,这罪不在我,只是剧本编得实在差劲。由此就可以推导出:崇高并不总是对的,低下的一方有时也会有些道理。实际上,就是唱高调的人见了一根稻草被冲走,也决不会跳下水,但并不妨碍他继续这么说唱下去。”
“我倒是第一次听说。”王珏好奇地倾听着。
“您说得太深刻啦……事实上,有些崇高,就是人所共知的虚伪,这种东西比堕落还要坏。”孙明附和道。
杜爸爸看着他,仿佛找到了知音似的。
“嗯。人有权拒绝一种虚伪的崇高,正如他有权拒绝下水去捞一根稻草。假如这是对的,就对营造或提倡社会伦理的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只顾浪漫煽情,要留有余地。
换言之,不能够只讲崇高,不讲道理。举例来说,孟子发明了一种伦理学,说亲亲敬长是人的良知良能,孝敬父母、忠君爱国是人间的大义。所以,臣民向君父奉献一切,就是崇高之所在。孟子的文章写得很煽情,让我自愧不如,他老人家要是肯去做诗,就是中国的拜伦;只可惜,他不讲道理。试问,臣民奉献了一切之后,靠什么活着?再比方说,在七十年代,人们说,大公无私就是崇高之所在。为公前进一步死,强过了为私后退半步生。这是不讲道理的:我们都死了,谁来干活呢?”
他再次把大家逗笑了。
的确,在煽情的伦理流行之时,人所共知的虚伪无所不在;因为照那些高调去生活,不是累死就是饿死——高调加虚伪才能构成一种可行的生活方式。
“从历史上我们知道,宋明理学是一种高调。理学越兴盛,往往人也越虚伪。从我的亲身经历中,我们可以知道,七十年代的调门最高。可是,有多少知青为了上大学、回城,什么事都干出来了……有种虚伪是不该受谴责的,因为这是为了能活着。现在又有人在提倡追逐崇高,我不知道是在提倡理性,还是一味煽情。假如是后者,那就是犯了老毛病啦。”
假如说,杜爸爸的话是一面明晃晃的镜子,有多少人能够在镜子面前看清自己呢?时下,大把大把的爱国贼,道德婊,不是吗。
有些崇高比堕落还要坏,这是王小波说的。
……
每个官场上的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独到的见解。
孙明是个共情的小伙子,他反思着,感叹于他跌宕的人生,如果放到现在,基本上完全没有这种存在的可能性了。
“您成长得这么快,也是奇才……冒昧地问一下,您读过多少书?”他问。
杜爸爸呵呵一笑,道:
“哈哈,奇才谈不上。说实话,我的天赋很一般,但是我努力,对工作负责。这二条,就是我站起来的二条腿……每当上升到一个层次,我总感到有一种无形的压力,唯恐因为自己的不足或不慎,给党和国家的工作、给老一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事业带来不利的影响……
说实话,我没读过几天书。如果看我的简历,没有专门上学的经历,不像其他领导同志,哪年中学,哪年大学,甚至于在哪个国家留学。我小时候,不知道吃苦,是你根本无法想象的,总之一句话,条件相当艰苦,这一点,王珏略知一二……”
王珏苦笑着说:“我是知道一点点,但是只可推测,无法感受。”
事实如此。
孙明从杜爸爸的经历,结合到自己身上,可谓感慨良多。
每一个官场淌过来的人,何谈容易二字。
老杜在努力回忆着,他的语言组织能力真的不错。
久经历练,谁也看不出这是一个实际受教育程度只有小学文化的农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