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小说网

面包小说网>歌曲黄河边上的故事 > 第三章 董御医甘肃定居双银号改制铜钱(第1页)

第三章 董御医甘肃定居双银号改制铜钱(第1页)

单说康乾盛世的济南府南霍村,民风淳朴,习武之风在当地颇为盛行。南霍村的董家大院,便是当地一个学武之地。

董家大院前院是草上飞六品统领董佃远带众徒弟练功习武的地方,其中有个徒弟叫董乃广,当年才十三岁,但个子已长到一米八多,人很直,一个心眼,习文不成改学习武,董佃远想不教吧,自己的家侄,可一教实在不成,第一天教的内容第二天准忘,实在没办法,气得董佃远教师说,你去捕苍蝇吧,谁知一句戏言净练出个怪杰来。转眼三年过去。一天董佃远正在院里方桌上喝茶考教徒弟们武功,这时董乃广来了,一见面深鞠一躬,说师父,光让我捕苍蝇吗?董佃远早把此事忘了,忙说你捕苍蝇的功夫练得怎么样了,捕给我看看,董乃广一听很高兴,忙到伙房拿来一双筷子,因是夏天,院子里苍蝇也多。董乃广往桌边一站,见桌上有苍蝇看苍蝇飞到一尺高时,顺手夹了下来。绝得是力道恰到好处。一会儿工夫,20多个苍蝇摆在桌上,好象喝醉了一样,光转圈却飞不起来。董佃远仔细一看,忍不住捧腹大笑,原来苍蝇的翅膀和大腿都被杈坏了,只有小腿还完好,所以在桌子还都活着转圈。董佃远大呼,真乃奇人、怪才也。赶紧画了图样、尺寸,到本村的铁匠铺“万能手”铁匠,让董如岗照尺寸给打了一副铁筷子,二尺多长,重三斤多,并做了一个皮布袋,专门背铁筷子,还打了二把牛耳解万尖刀,从此董佃远把自己的看家本领,沾衣十八抓和拿手扑虎拳密密传授给了爱徒董乃广。

董佃远日夜揣摩,拳不离手,终于练成一身绝技。等到后来董采荷运粮草到山西地界的风陵渡口,董佃远大战刘一虎,董乃广单会神弹弓李五时再一一细说。

南霍村是大清朝时,北京至南京大官道必经之路,村边有一古井,是康熙六年邹平苑城人到北京考察商机的苑子兰老财主花钱打的井。相传,苑子兰从邹平到北京一路上不喝别人的井水,不住别人的客栈,全是自己的。由此可见苑老财主的经济实力。到乾隆皇帝三下江南时,有一次回京路过南霍村,親饮过此井的水,水质很甜很好,不知含了什么矿物质,所以南霍村历代出的百岁老人很多。尤其是妇女更是能活到100多岁,至今百岁小脚老太太还有10多个,自乾隆皇帝喝过此井水后,改为龙井,至今保留完好。

有天,董佃远在街上闲玩,来了一个穿黄马褂的邮差,打听老御医的府上,董佃远说老御医已出门一年多,不在家。邮差说:“是老御医给他儿子董树祥来的信,我是专门来送信的”。董佃远一听,赶紧把邮差领到董家西大院,大叫:“树祥,你爹来信啦!”董树祥赶紧出来,把邮差让至上房,接过信,他本是个秀才出身,从头至尾看了一遍,心中明白,很是高兴,让家人赶紧做好饭,让邮差饱餐一顿,临走又给了十两银子。这才把父亲的来信内容一五一十的和董佃远细说一遍,董佃远一听高兴的一蹦三个高,我这就去叫族里的首事人。不一会工夫,叫来了董采荷、董采封、董如南、董如玉、董如金、董如昆、董乃文、董乃玉、董乃武等,把事情细细一说,分头行事,各办各的。董采荷最后说,这项买卖大啦,得有足够的银子顶着,光咱们的银子差远了,做起来不是一趟二趟,一干就得几年,我们做得是军粮供应,万一供应不上,那可是掉头的大事,所以我必须联系商河的郑家、章丘的孟家、邹平的苑家、周村的李家,人家在济南都有银號、商號。我们也得到济南去,开银號、商號,那样我们五大家联合起来,有钱大家赚,随说是树大招风,但也能挡风,万一有什么风险,我们五家联保,准能顶得住。一席话,说得众人心服口服,都说,就按您老说得办,您是我们的领头人,外边朋友多,您指哪我们打哪。你道这董采荷什么出身?他是大明朝晚期的文武双举人,一对宾铁锏重64斤,威震大清河两岸,因看不惯大明朝的官场……一气之下,跟随李闯王打到北京。大明朝之后,回到老家,积德行善,专门结交四方大商贾,尤其是章丘的孟家,交往深厚,平时用不着他们,没想到这次做军粮买卖,可派上大用场了。

再说进宝尚书去世后,快马上报北京礼部,礼部来人得写祭文,全周村的先生们无人能写,都说:“他是明朝的礼部尚书,清朝的进宝尚书,分明是两朝的尚书。”忠臣不保二主,他是两朝的官,怎么写呢,最后没办法,北京来人找到蒲家庄,想找蒲松岭给写,到了蒲松岭家,没想到半年前就死了,只有两个儿子在家,一看是北京来的人。老大就问:“你们可是为给李尚书写祭文的事吗?家父临终前已给你们写好,但是你们得拿钱!”拿多少钱呢?蒲老大伸了五个手指头,北京来人问,是五百两银子吗,没问题一张五百两的银票,请拿出来吧。蒲老大从内屋拿出个小木盒,打开一看,字条上写着:“杀我君者仇也,报我仇者君也,两朝尚书郎李公化吉之墓。”大至意思是,杀我君者李自成,报我仇者清朝入关赶跑李自成给我报了杀君之仇。两朝的忠臣,用词得当天衣无缝。北京来的人也拍手叫好!

自古有男左女右的说法,追其源是来自唐朝的童钱。原名童钱,而不是铜钱。中国的版图唐朝最宽大,北至莫斯科,西至印度尼伯尔。南至越南、老挝。东至朝鲜、日本。那时我们的先人就研究了以铜代银的先例。从制做工艺上讲,也很艺术讲究。钱的正面铸上童男、童女,背面为年号。女童在右边,男童在左边,所以叫男左女右。因上面两个小童,都称为童钱。

泰山号、御封号的创史人董采荷,自双号开业后,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把银号、商号做大,成为天下第一大买卖呢。最后想出以铜代银的办法,花了尽十天的时间,写成操作程序,让伙计们进行准备,自己必须亲自到北京去一趟,否则无法办成此事。

第二天,董采荷、董采封、董如昆等一干10人,带足银两,骑着小毛驴直奔济南府而来。

再说周村李家,家大业大都不说,单说这老当家的,60多岁,名化吉,本是大明朝末年的礼部尚书。李闯王打到北京,崇祯皇帝煤山上吊而死,李尚书一看,大事已去,抓紧收拾金银细软,巧扮成商人,密密返回山东周村老家。至清兵入关,打下北京,建立大清王朝。顺治帝登基,二年过去,整个皇宫内院搜了个遍,唯独找不到“奉天承运”的皇帝玉玺,急坏了满朝文武,一天早朝后,五朝门前来了一位老者,农民打扮,指名要见当今皇帝,说有要事求见,皇门官一看,此人虽农民打扮,但言谈举止决不是农民。赶紧报了进去,一会儿工夫,太监宣皇上招见。李化吉跟了进来,心想不用你领,整个皇宫我比你熟。见了皇帝,李化吉不慌不忙,双腿跪下行君臣大礼,顺治帝一看,此人决非凡人,忙说平身,赐座,有事慢慢说。李化吉说:“我乃前朝礼部尚书李化吉,山东周村人士,因当时闯王打到北京,崇祯帝死,满朝上下一片混乱,我没办法,又是一个文官,也管不了,就回了老家。现国泰民安,太平胜世,百姓安居乐业。我想一个国家,自大汉朝以来,没个镇国之宝那里能成,此宝物在我手里没用。所以,我特意从山东老家给皇上献宝来啦!顺治帝命人接过包袱,打开仔细一看,这不是货真价实的传国“金镶玉玺”吗?原来如此,我说怎么找不着呢!敢情在你手里。顺治帝一想,忠臣不保二主,你是前朝的礼部尚书,我再封你个献宝尚书吧,每年让你领尚书的俸禄,回家养老去吧。李尚书带着皇帝的钦封圣旨回到山东老家,再制办田产,大搞商业,光济南的商铺就有万间之余,整个济南的四马路商铺,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李家的,有两朝尚书郎的官名护着,地方官员无人敢动。直到李尚书乾隆末年去世,整个周村无人能写李尚书的碑文,万般无奈,请的蒲松龄给写的,为此还闹了个天大的笑话,那是后话,暂且不提,后书自有细说。

再说山东东昌府(今山东聊城市)北门里有座阁老府,是远近闻名的傅阁老府,傅阁老原名叫傅镇东,是顺治年间的进士出身,在翰林院教太子,是后来康熙大帝的启蒙老师,与传说中的伍次友齐名,也是大家主出身,其父傅丙华,在济南开了个炼铁厂,人送外號钢铁大王,主要矿石来源于山西省太峪、平遥的康家和乔家。注(后来的金胜源票號就出在康家与乔家,汇通天下,不用现银押送,镖局失业,下部书再一一细表)。

再说商河县有个郑家,老当家的名叫郑光左,你道郑家有多富,黄河两岸有句民谣,叫章丘孟家不如商河郑家。相传,郑家是大宋朝开国之公郑子明的后代。奇怪的是:自古以来郑家都是女人当家,几个朝代下来,永不败落,到底有什么办法治家,外人一直琢磨不透。这不现在大清以来,在济南开了个琉璃厂,专门生产能照人的镜子,还能出盛水的热水壶。什么琉璃玩意都能生产,买卖特别红火,可以说日进斗金。

南霍村有个李姓大户人家,分前李、后李,也是李家胡同的三个大院,南北长400多米,家有良田千亩并且在山东周村新开的绸缎纺织厂(注:也是大染房的前身合伙股东)。你知道这么一家大财主,又买地,又开工厂哪来的那么多钱?这话还得从头说起。

清兵入关,打下北京城建立大清朝至顺治皇帝登基,当时执掌天下的是多尔衮,执掌宫廷是孝庄皇太后,多尔衮与孝庄两人各为其利,关系暧昧。也算是太平过渡吧。南霍村有一孙姓人家,当家的名叫孙太和,有四个儿子,大儿子叫孙友帮,这年20多岁,为了家庭生计,弟弟们还小,孙友帮让父亲给凑了点盘缠,来到北京的永定门外开始找零活打工挣钱,几年下来挣了不少钱,就在永定门外的刘家庄买了3亩多地,紧靠南北大道,过去讲就一亩园,所以孙友帮打了口井,开始种菜园。没想到几年下来,竟成了刘家庄的小财主。

这年春天,孙友帮自己正在园里浇菜,当时用的提水工具叫辘轳,很费力气。正浇着,来了个小男孩,十四、五岁叫了声大爷,要水喝。水沟里有的是,喝吧!喝完水孙友帮问小孩,你干什么的,小孩说,要饭的。那里人,小孩说,河北河间府人。孙友帮一看,小孩很机灵,长的眉清目秀,个子不高,很是让人喜欢,就说你别要饭啦,跟我在这里混吧,给我看看菜园,我管吃管住,每月再给你几个零花钱。这样,小要饭的就住了下来,园子里有一间小屋,住人没问题。孙友帮问小孩,你叫什么名字,小要饭的说:“我是河间府城东八里庄人,从小没有父亲,有我娘,还有个哥哥,家里很穷,我娘给起的名,我哥叫李连富,我叫李连贵,名字很好”。

就这样一晃到了第二年春天,孙友帮到城卖菜,李连贵看着菜园子。心想掌柜的代我很好,这一年下来吃喝不愁,活又不累,还有点零花钱。可这我一辈子不能光干这个,什么时候才能成家立业,也罢,我听说皇宫里的太监最吃香,挣钱无数,赶明儿我不如去当太监,挣了大钱给我娘捎回去,盖新房,买上几十亩地,给我哥娶上几个媳妇多生一群孩子,我这辈子也就放心知足啦。谁知李连贵虽是个小孩,他这一想,后来还真得实现了。

原来当太监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富人家的孩子谁当,穷人家的男孩当不起。原因是光割下身的手续费就拿不起,割一个得50两银子,想当太监,得有名望的老太监推荐,手续费、手术费老太监先垫上,等入宫后能挣钱时再慢慢还。但是老太监得加利息。北京前门处有个专门割下身的医师,和宫里的大太监钩着,给大太监送大礼,人送外號刘一刀,一刀下去准成,太监们能验住,别的医师不送礼,太监们验不住,说留的茬子长,不干净,还得再割一遍,所以受得那种苦就别提啦。至今北京城还留有一句歇后语:“一刀的活,快啦,干净利索”。这此事李连贵哪里知道,只想着当太监挣大钱啦。找来一把小刀,一根细麻绳,将自己的小鸡往房上一吊,拉的紧紧的,一刀下去割了下来,血流不止,痛得他咬牙掉泪,心想:忍着,不吃苦中苦,难有甜上甜,这话是娘说的,准没错。孙友帮回来一看小伙计这样,一地的鲜血,小鸡还在檩条上吊着,赶紧背起李连贵,紧跑着找了一家小药铺,上了点止痛止血的药面,这才好点,背回菜园小屋,20天后才恢复。孙友帮托人几经周折才找上分管太监,让领去验看,结果一验看,比北京刘一刀割的还干净,当时拉得太紧都割到肉里去了,个子又矮,人长得又精神,一看即相中了,领进宫里,正碰上孝庄皇太后,问是新来的吗?带过来我看看。也是缘分,也该着李连贵走运,老太后一看就相中了,跟着我吧,说吧,让人给李连贵剃头洗澡,换了一身特等的内宫太监服,这一打扮不可紧,人更显得精神了。李连贵心灵手巧,宫内礼法规矩一学就会,三年下来,把个孝庄皇太后伺候的象换了个人似的,整天嘻嘻哈哈,高兴得不得了。

一天,李连贵对老太后说,我进宫已三年了,今天天气好,我想请个假,到永定门去看望一下我掌柜的,他当年对我很好,我不能忘恩。老太后说,你这是孝心,去吧,骑着马,别住下,我晚上离不开你。三年时间,李连贵已20来岁,人也大变了样,来到孙友帮的菜园子,孙友帮那里还赶认他,一看是宫里来的穿着黄马褂,忙说您找谁?李连贵哈哈大笑,掌柜的不认识我啦,我是当年要饭的李连贵呀,今天特来看您了。高兴的老孙不得了,一一细说进宫情况,现在的地位处景,乐得个孙掌柜合不拢嘴,中午安排酒饭。临走,李连贵将自己的黄马褂交给孙掌柜说:往后您每天挑一担菜,穿上黄马褂到皇城里边去卖,那里边都是皇亲国戚,买菜不讲价钱,不论秤,只管赏银子,拿着菜就走,别人进不去,你就按我说的办,再从周边买几亩,也盖个小院,找几个伙计,钱我出,以后我有用处。果不其然,在皇城内,三棵大葱能赏五两银子,一棵大白菜能赏10两银子,那些人根本不知道市价,从小长在内宫,菜怎么种得全不知,有时一棵菜能换几十两银子,乐得个孙掌柜整天唱小曲。按照李连贵的安排买了五亩地,盖了个小四合院,挖了个大菜窖,冬天能保鲜,又找了五个帮手,这下孙家菜园子在北京可出了名了。平时,孙掌柜皇马褂不离身,按大清律除皇宫内院,谁敢穿黄色衣服,那是杀头的大罪,所以周边的地痞无赖无人敢来捣乱。

光阴似箭,转眼又是三年过去,现在的李连贵可不是当年啦,现在已升至内宫总管,除太后外,一切都归他管。一天太后高兴,说:“小李呀,你一天也够累的,也得有个人伺候着,这样吧,我把玉兰、玉静赏给你做对食吧”。什么叫对食,大清的内宫规矩,有功劳的太监,都赏个对食,就是单独给间住房,有宫女伺候着,陪吃、陪住。李连贵得了二个美如天仙的宫女,年方十七八岁,正是青春年华,他想,我要这个何用,又不能传宗接代,我不如给我哥送出去,让孙掌柜帮忙,隐姓埋名,到山东去吧,所以南霍村才有了李姓。有孙掌柜的菜园子做周转站,皇宫内院的珍宝古玩,黄金、白银源源不断的运回山东李家大院,谁能知道李家的发财之道。这时董乃玉刚从法国、德国留学回来,学的铁机纺织专业,有李家出钱,在山东周村开了第一家丝绸纺织厂,印染厂,几年工夫发了起来,那买卖做的大啦!

再说董采荷一干人等,二天工夫,来到济南府先找个客栈住下。第二天早饭后,董采荷、董采封、董如昆三人又设计了一番,各自分头行事。

北京城开了武科场,专考武科,天下武举人都到北京比武争夺状员,三场下来,单说这头名状员是谁?原来是山东邹平码头的李化龙,喜报接二连三的往码头报喜,皇家圣旨召告天下,山东官员都到码头李家贺喜,李家本是小户小家,家景贫寒,出了个全国头名金科武状员,这还了得,将来前途无量,这种人家,我们地方官员有责任帮扶。马上告知邹平知县办理,在码头村东新规划了三进的状员府第,马上动工建造,一切费用由地方官府承担。

再说这李化龙,虽家境贫寒,但自幼在黄河北岸济阳的许家村长大,其舅父是许家村有名的大财主,有名的许家油坊,名叫许庆华,看到姐姐家贫寒,就把外甥接到许家请上文武教师,谁道这一教,竟教出个头名状员来。李化龙从小力气大,也能吃,许庆华请铁匠专门给外甥打了一口大刀,重128斤,所以当地人都叫他大刀李化龙。

一道圣旨,在北京西城池子边修造李状员府。三个月后,李化龙状员旗锣伞盖回家祭祖,一路上心想,如没有我舅舅的扶养我哪有今天,不行,我得先到济阳许家村看望我舅父舅母,想吧,吩咐下人,直奔许家村而来。到了许家,许庆华一看外甥真的中了状员,高兴的一蹦三个高,说,得,唱它十天大戏,这一唱不要紧,早惊动了济阳的县太爷,马上前来送礼庆贺,可忙坏了许家上下人等。单说许庆华有个大女儿,比状员李化龙小三岁,婆家是南霍村的董家大院,其夫叫董乃文,这次唱大戏,也都叫了来看热闹,因是至亲,又是和状员一起长大的表兄妹(妹妹叫许翠花,妹夫叫董乃文,早就认识,一天席间啦起家常,状员问:“表妹夫现在在家做什么生意?”董乃文说:“做点小买卖,也挣不了什么大钱”。李化龙说:“现在有一个大好的买卖,也是手艺活,你看看我手上带的这个玩艺,这叫扳指,专门拉弓射箭用,咱汉人以前没有这东西,自达清兵入关,建立大清朝,专训练骑兵,都得用这玩艺,咱关里无人会做。我这次赶考,认识了一个东北朋友,是他送给我的,射箭可好用啦,他祖上就是专做这个的。让我给他在北京找个地方,他准备到北京做这玩艺。我已打听清楚,这东西的原料叫犴达罕角,硬度强,生长在东北的长白山地区。象小牛吃草,猎户家里都有,不值钱,但工艺值钱,无价。这东西按手指头粗细制做,一个最低50两银子,你如有胆量的话,我给你写封信,你到长白山找他,让他帮忙,你也跟他家学学手艺。董乃文一听,竟有这好事,一拍大腿,我干,你写信吧。

董乃文有个弟弟叫董乃武,哥俩一商量,说干就干,凑足银两,推着两辆小车直奔东北而来。

状员李化龙的东北朋友叫王启光,哥儿三个,祖籍山东昌乐人。以打猎为生,王启光到北京武考不中,又回到了长白山的王家以种地打猎为生。一天晚上回家,来了两个推着小车的山东人,一见面,董乃文拿出状员李化龙的亲笔信,王启光从头至尾看了一遍,心中明白,赶紧安排酒饭,大火炕一座,喝了起来。王启光一一介绍,大哥王启臣、三弟王启忠都是神枪猎手,远近闻名,并把北京认识的山东朋友李化龙现在是金科状员,二位是状员的表弟,来东北的目的细说了一遍。老大王启臣说,今年价格底,一对别超过一两银子,有的是来卖的,别处今年没开收,咱们现在宣传出去就行啦,多写告示。

二年过去,北京永定门外的孙家园子旁边,有状员李化龙出面,占地五亩新盖了一个大院,整天车水马龙来往不断,周边的老百姓都不知道里边做的是什么生意。原来,状员祭祖回京后分到兵部,专管清兵装备。天津有个小站,是大清朝专门训练骑兵的地方。因新疆的葛尔丹闹事,现已进入青海的冷湖,大小柴旦。逼进西宁,康熙皇帝传旨,抓紧训练,调集骑兵,歼灭这帮来犯之敌。李化龙知道此事,就将自己准备在北京开扳指铺的事一五一十的向兵部次郎杨忠仁一说。杨次郎高兴的不得了,因为扳指是紧缺货,材料少,关里人根本不知道此物,所以更不知道价钱。再加上东北兵传说:“此乃宝物、神物、带上它箭射得可准了。”杨次郎想又有银子赚,也算给新科状员个面子,干吧。急忙写的折子呈给康熙大帝,皇上一看,心中大喜,忙批“准”!关于字號叫什么?皇上想了一会儿,拿起纸笔,状员是山东人,就叫“泰山號”吧,因泰山號皇帝亲写的。所以济南董采荷知道此事后,忙找能工巧匠制匾。请周村的两朝尚书郎写的“泰山银號”御封商號。一直开到八国联军进攻中国,济南失守……。。

泰山号、御封号的创史人董采荷,自双号开业后,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把银号、商号做大,成为天下第一大买卖呢。最后想出以铜代银的办法,花了尽十天的时间,写成操作程序,让伙计们进行准备,自己必须亲自到北京去一趟,否则无法办成此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