伺候杨阿姨吃完饭,锦秀坐在床前陪杨阿姨说了会儿话,就又开始了按摩。
杨阿姨心里就多了份感动,她这样长年躺在床上的病人,心里本来就脆弱,这时就又流泪了。她一边流泪,一边说:锦秀啊,你和锦春一样,都是好姑娘。
不一会儿,黎京生为锦秀做了一碗鸡蛋面,热气腾腾地端到她面前。锦秀一再强调已经在学校吃过了,但在黎京生的逼迫下,她还是把那碗面吃了下去。这是她到学校以后,吃到的最好吃的一碗面。她一边吃,一边赞叹着黎京生的手艺。
吃完饭,三个人在一起又说了会儿话,聊天的主题也一直都是锦春。正是锦春的存在,才把他们纽结在了一起。
那天晚上,锦秀的心里也是暖暖的,她看到杨阿姨时就想到了自己的母亲。开学已经几个月了,她想家,也想那个生养她的边塞小镇。
看时间不早了,锦秀提出告辞,杨阿姨恋恋不舍地看着她:锦秀,以后就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有空就回来。
锦秀听了,心里就热热的,在北京除了同学,她举目无亲,黎京生的家让她感受到了温暖和亲情。因为姐姐、也因为这份亲情,她决心要常到这个家看看。
那天晚上,黎京生一直把她送到汽车站,两个人不远不近地走,在灯影下,身体变得忽长忽短。黎京生问了许多锦秀学习上的情况,鼓励她多读书,开阔视野。借着路灯的微光,黎京生从书包里取出一本包了书皮的书,递给锦秀:这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部队时就一直跟着我,你现在是大学生了,有空就读读,对你有好处。
锦秀接过书,鼻子有些发酸,此刻在遥远的北京,她又一次感受到了温暖。
登上公共汽车后,她透过车窗看到黎京生在冲她挥手。看着车下清瘦的黎京生,心里忽然有了一种异样感觉,她也冲窗外挥着手,甚至还笑了笑。
在小镇,得知知姐姐和黎京生恋爱时,她的心里也怪怪的,说不清是一种什么感觉。多年以后,她把自己当时的心情总结为少女情怀。此时,看到黎京生疲惫的模样,她有些心酸和心疼。
汽车渐行渐远,早已看不到黎京生的身影了,但他挥手的样子,却在她的眼前挥之不去。
回到家里的黎京生,心情是平静的,也是幸福的。虽然,他见到的不是锦春,可锦秀毕竟是锦春的妹妹,在锦秀这里,他仍体会到了亲情的涌动。他越发地思念远在小镇的锦春了。
躺在床上的母亲,一遍遍地念叨着:锦春和锦秀都是好姑娘,要是锦秀是锦春就好了。
黎京生在那天晚上,给锦春写了一封内容绵长的信,把无尽的思念和情感都融入到文字中。可就在他把信装入信封后,他顿时冷静下来,他必须要面对现实,而现实中的恋人又何时才能棸在一起呢?他伸手关了灯,黑暗猛地涌过来,吞噬了一切。
母亲在另外一间房子里念叨着:都是好姑娘啊!
不知到是不是母亲在梦呓?望着一片黑暗的黎京生却再也不能入睡了。
第17章徐锦秀(2)
大学二年级的徐锦秀已经适应了学校,并融入到京城的生活中,当然,也自然地融入到黎京生的家庭。锦秀现在每周都会抽出两三个晚上到黎京生家里,帮助料理家务,陪杨阿姨说说话。
如果说,最初锦秀是在姐姐锦春的督促下,带着几分被动来到黎京生家,而此时,她来这里几乎就是一种习惯了。有时天色晚了,或者遇到刮风下雨,她就干脆住到杨阿姨的房间。第二天,她会起个大早,匆匆赶回学校。
黎京生和杨阿姨也完全接受了锦秀,甚至把她看成了一家人,隔上几天见不到她,杨阿姨就开始念叨了:锦秀怎么还不来呀?京生你抽空去学校看看。有时候,杨阿姨会让黎京生包了饺子,给锦秀送过去。锦秀见到他,就把他带到人少的地方。黎京生赶紧打开毛巾裹着的饭盒,饺子还冒着气呢。接下来的时间里,锦秀一边慢慢地品味着黎京生的手工水饺,一边说些学校的事情。
锦秀吃完了,黎京生装好饭盒,推着自行车就要走,忽然他像想起什么似地说:锦秀,我妈让我问你什么时候去家里?
锦秀歪着琢磨一会儿,说:周四吧,周四下午我没课。
黎京生就笑一笑,一只腿潇洒地跨上了自行车,清脆的一串铃声响过,人就消失在校门口的人群中。
锦秀隔三岔五的会给家里写信,汇报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她每次写信自然是写给锦春,姐姐在邮局工作,是最早见到信的人。每次写信,锦秀例行公事地先通报一下自己的情况,这是说给母亲史兰芝听的。简单地说过自己后,话锋一转,就说起了黎京生一家。这是锦春最感兴趣、也是锦秀写得最细腻的地方。包括杨阿姨的身体情况,甚至每次都帮黎京生和家里做了哪些事,无一例外地写得清清楚楚。
锦春看到这些,眼前似乎又出现了自己在黎京生家里生活的画面,一切都那么熟悉,又那么遥远。锦秀的来信,终于让她忐忑不安的心安定了一些。尽管自己没有尽到未婚妻的责任,但妹妹多少帮她承担了一些,她在内心是感念锦秀的。
黎京生也三天两头地有信来,信的内容和锦秀的描述没有什么差别。锦春每次读到两个人的来信,都会有种甜丝丝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