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人组成的临时支部会上,产生了严重分歧。
在宝界岭建立根据地已属无望。39人的队伍,失踪3人,逃亡2人,中毒死去6人,在行进中倒地而死1人。
也许这个倒地而死的人,比那6个中毒者更令人震撼。那时他们草草掩埋了6个战友之后,准备改变一下环境,天气冷了,他们翻越一个并不太高的山埂口,在向阳的山坡上重建营地。
一个游击队员在揪住一棵蒿草向上迈步时,好象突然滑了一跤,一头拱向草丛就不动了。这种行军睡觉的事是常有的,可他们并不缺少睡眠。他的右臂前伸,左腿前跨伏在那里,保持着攀登的姿势。当后面的队员来扶他的时候,软塌塌的身体虽有余温,却已经毫无反应,开始僵直。
&ldo;啊,死了!&rdo;扶他的人一触到发冷的皮肤就低声惨叫了一声,急忙把手缩回。
所有人都惊呆了,&ldo;怎么会死了?不可能!&rdo;
万世松急忙赶过来,从那个用黑布补了洞的挎包上认出是二营的战士。他蹲下去:&ldo;小王!&rdo;他轻声叫着,不相信他会这样毫无声息的死去。
他翻转过小王的身体,小王的脸已经没有一丝生气了,两只凝定的眼睛望着白云飞驰的天空。
&ldo;这么容易,象颗落地的种子,……可是,他还不到20岁啊。……&rdo;
万世松无泪而泣。……
&ldo;坚持,等于慢性自杀!&rdo;万世松寻视着4个党员的脸,激愤地说,&ldo;坚持不是坚定性,坚持也不是目的。我们这支队伍应该先求生存,后求发展,现在天气趁来越冷,衣食无着,我们必须离开宝界岭。……&rdo;
一场难堪的冷场,显然,队长的意见是针对政委的意见来的。
&ldo;我不是不同意离开,&rdo;王振华透露着不满,带着几分勉强说,&ldo;可是,我们向哪里去呢?哪里会比宝界岭更适合建立根据地呢?&rdo;
&ldo;我想,红军主力既然已经远去,我们应该回中央苏区去,那里有坚持斗争的部队,那里有群众基础!&rdo;
&ldo;不!我想过了,&rdo;王振华说得很坚决,甚至有点居高临下,&ldo;上级给我们两个原则:一是在宝界岭一带建立根据地,一是追赶中央红军。……&rdo;
&ldo;我们能追得上吗?&rdo;万世松说得有些冲动,他被王振华的不通融的态度激怒了。
&ldo;怎么不能?去跟二、六军团会合的方向是明确的,我们部队很少,行动迅速,怎么能追不上?只要我们突袭一个村庄,打一个富豪,我们的衣服粮食也全都有了。……&rdo;
可是,支部委员们认为这种分歧应该交给队员大会来表决,听听大家的意见,集思广益,队员大会是很容易召集的,20几个人,坐在向阳的林间空隙的草地上。万世松首先报告了目前的处境和回苏区去的意图,尔后介绍政委的想法,请大家讨论、表决。
王振华在大家讨论前,进行了长篇讲话,他在部队时就是一个立场坚定、善于总结、长于概括的政治工作者,如果不是这次被打散,渡过湘江之后,他很可能提升成营政委。
他向队员们描绘了一幅追赶主力红军的生动的图景。他用慷慨激昂的语言和热烈的情绪鼓励大家,他又述说了自己的血海深仇,他要求每一个革命者不要有任何畏惧,任何时候都要有一往无前的精神,他讲,红军主力是大远征,他们游击队要来个小远征,他们将会在追赶主力红军中创造奇迹。
可是,队员们对王振华的立场坚定性和豪言壮语不感兴趣。所有游击队员除了个别是湖南人以外都是江西苏区人,无论感情上还是理智上,都倾向队长的意见。他们认为回苏区比去追赶红军主力更具希望,即使回苏区比追红军冒一倍的风险,他们也还是愿意回家乡,正像在座谈会上队员所说:
&ldo;就是死,也比死在外乡好。&rdo;他们有感于牺牲在战地上和山野里的战友,思乡之情在每个队员心中犹如春风野火漫卷起来,己成燎原之势,他们竟然喊出&ldo;杀回老家去&rdo;的口号。
作为游击队的政治委员,王振华比任何人都感到问题的严重性,如果付诸表决,他的提议被否定是必然的,但他用什么办法来改变这次表决呢?
他把一切怨忍都归结在万世松的提议上,&ldo;是他利用了群众的思乡之情达到个人的目的,这场反对我的决定的情绪是他煽动起来的!这是一个原则性的斗争,何去何从,跟着谁走,是关系到革命利益的大问题,这种情绪不正是畏避艰险的右倾情绪吗?这不是失败情绪的反映吗?这不是在苏区时被批判的右倾保命斗争的延续吗?&rdo;王振华被自己的想象激怒了,&ldo;还有,这还关系到领导权的问题,他仗着自己是营长,就不把我这个比他低一级的指导员放在眼里了!这是知识分子的劣根性,轻视工农群众,这是知识分子的动摇性和软弱性,遇到困难绕道走……&rdo;
王振华自竖靶子自己打,觉得自己的政治委员的尊严受了伤害,他说讨论酝酿还不够成熟,提议把表决推迟到第二天早晨。他想在一夜间与各小组长个别谈话,挽回这种局势,防患于未然。
万世松同意推迟表决,虽然认为实无必要,仅仅是为了对政治委员的尊重。他没有党内斗争经验,或者是对王振华估计不足,他无法预见到未来的一场袭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