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小说网

面包小说网>张之洞创办近代民族工业的故事 > 第85章(第1页)

第85章(第1页)

冷眼观察张之洞二十多天后,他发现张之洞与通常的名士还是大有不同。至少,他不赴宴席,不受礼品,天天起早摸黑勤于政事,便难能可贵。翰林出身的卫荣光,从小接受诗书礼义的熏陶,毕竟在内心深处还有一股道义感和责任感。他决定在离太原之前,要把自己所知的山西情况跟张之洞详详细细地谈一谈。近几天来,卫荣光已经基本痊愈,后天就要启程南下了。这天晚上,他来到前院张之洞的房间,向这位比自己年轻十多岁的后任告别。.卫荣光主动来拜访,这还是第一次,张之洞十分欣喜地接待。寒暄客套一番后,卫荣光开始切入正题。

&ldo;张大人,二十多天来鄙人因生病未能协助你,眼见你天天一早忙到晚,无片刻休息,内心既佩服又深觉不安。&rdo;

张之洞听了这话,心里略觉惊讶。这些天里生病是事实,但刚到太原那几天,他身体好好的,也并没有配合交卸之事。好几次见面,张之洞刚一涉及山西的政务大事,他便含含糊糊的,语焉不详,显然是心存芥蒂。身为前任巡抚,卫荣光的这种态度,颇为难以理解。好在他任晋抚时间不长,插手的事也不多,具体事宜,张之洞尽可从衙门吏目那里获知。有些非要问卫荣光的事,他也不自己去问,而是打发有关人员去请示。两任之间就这样交接,虽有诸多不便,却也没误大事。今夜,卫荣光主动来访,并主动谈起政事,莫非他的态度有些改变?作为前任,即使任期再短,再不管事,他的地位使得他必定比旁人要多掌握一些情况。张之洞是多么迫切地盼望前任跟他坦诚交谈啊!

张之洞双手端起茶杯递给卫荣光:&ldo;卫大人,请喝一口茶,权当我敬的一杯酒!&rdo;

卫荣光忙双手接过,连说:&ldo;不敢当,不敢当。&rdo;说罢抿了一口。

&ldo;卫大人,您叫我张大人,我的确承受不起,您还是叫我香涛吧!&rdo;张之洞诚恳地说,&ldo;咸丰癸丑年,您进翰苑时,我张之洞不过是一刚中举的少年,您名副其实是我的老前辈。&rdo;

张之洞此话不是客套。翰林是讲究辈分的。这辈分不以年岁分,而以进翰林院的科别为区分。后一科的翰林例称前一科的为前辈,对早两科以上的人,则要称老前辈。张之洞是同治癸亥科的翰林,比起卫荣光来,足足后了五科,叫卫荣光老前辈是理所当然的。

卫荣光听了这话心里高兴,嘴上却说:&ldo;你现在正是如日中天,我已成老朽,眼看就要日落西山了。&rdo;

&ldo;家赖长者,国仗老成,何况卫大人不过五十多岁,朝廷依畀之日还长哩!&rdo;探花出身的张之洞不仅奏章诗文做得好,口才也极佳,随随便便的几句话,都可以说得既得体又动听。

&ldo;这些天里,我总想请您多多赐教,见您身体违和,又不敢多打扰,每次都抱憾而返。现在您身体已痊愈,后天就要启程离开太原,我真是依恋不舍。卫大人,您是知道的,我一来年轻,二来又初放外任,没有一点从政经验。我深恐有负太后、皇上重托,又怕不能为三晋百姓办好事,对不起近千万父老乡亲。我每天都有临深履薄之感。卫大人,&rdo;张之洞说到这儿,双手捧起卫荣光两只冰冷的手,以极为诚恳的态度说,&ldo;无论是有关山西的具体情况,还是如何做一个好的方面之员,在您的面前,我都不过是一个学子而已,请千万不吝赐教!&rdo;

张之洞的态度令卫荣光颇为感动,他用自己的手将张之洞的双手握了一下,表示领了这个后任的情。然后松开手,端起茶杯,慢慢地喝了一口。放下茶杯后,他缓缓地说:&ldo;你的这种心情我是能理解的,我也有这个责任将山西的有关情况对你说说,只是这段时期贱体一直不适,未能如愿,今夜我们好好聊聊吧!&rdo;

&ldo;我洗耳恭听。&rdo;张之洞把座椅向卫荣光的身边移动了一下,以示自己的诚意。

&ldo;山西这个地方,十多年前,在长毛、捻子作乱的时候,号称完富之地,其实根本不是这么回事。我先后在湖北、山东做过司道,对这些省比较了解,山西比起湖北等省来,真是糟糕得很。&rdo;卫荣光操着带有豫中口音的官腔叙述着。

张之洞点点头说:&ldo;我来到此地尽管时间很短,也已感到压力甚大,正如面对一团乱丝,不知从何理起才好。&rdo;

&ldo;香涛贤弟,&rdo;张之洞说得那样诚恳,卫荣光不再以&ldo;张大人&rdo;相称,称呼的改变使张之洞觉得彼此的关系拉近了许多。&ldo;你来的时间不久,才看到一团乱丝。时间一久,你就会知道,此地不是一团乱丝,而是一摊烂泥,易于陷进而难于拔出,至于整治,则几乎无望。&rdo;

&ldo;几乎无望&rdo;这四个字,令张之洞心头一颤。

&ldo;卫大人,您说说山西的问题主要有哪些?&rdo;

&ldo;山西的弊病第一在穷困。&rdo;卫荣光慢慢地说,&ldo;历史上,山西原本是富强之地。战国七雄,有三个国家是从晋国分出去的。直到隋末,太原仍是全国重镇,故有李渊父子起兵反隋,造就了大唐王国。唐朝诗文繁荣,山西文人独领风骚,便是明证。到宋代之后,国家重心南移,明代以后都城定在北京,三晋便逐渐冷落下来。除开外部原因之外,山西的被冷落是因为自己的贫困,而贫困首先又是因为山多地少、土地瘠薄的缘故。百姓贫苦,各级衙门税收则少,税收一少,则捐摊就多。这捐摊便成了山西的第二个问题。&rdo;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