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地看到,虽是同一目标,但阿登纳与俾斯麦的做法完全不同。
第一,俾斯麦走的是一条军事大国的道路,他是以&ldo;铁和血&rdo;的武力战
争来作为实现德国外交目标手段的。二战后德国实行非军事化,被盟国彻底
解除了武装,军事武力之路显然是不可行也不可取。阿登纳选择的是以经济
立国之路,他通过推动经济发展、增强国家经济实力来提高联邦德国的国际
地位,并努力以经济来扩大其政治影响力。阿登纳借助美国支持与欧洲联合,
利用联合欧洲所扩大的共同市场,也捕捉住经济发展的有利时机。结果,他
成功了。他的经济专家们在他创造的有利外部环境中,创造出了联邦德国的
经济奇迹,使它成了&ldo;经济巨人&rdo;。经济发展之路的选择,使联邦德国完全
摆脱了它作为战败国所受的政治军事限制。阿登纳时代打下的经济基础,大
大增强了联邦德国在政治上的重要性和在国际舞台上发言的份量。正如西德
财政部长施特劳斯所谓&ldo;今日之经济力量取代了德皇凯泽时期的步兵师团&rdo;,
在全球经济联系与相互依赖性日益增强,经济实力越来越成为衡量综合国力
的重要标准的战后时代,经济实力奠定联邦德国的大国基础。
第二,俾斯麦善于在东西欧之间搞平衡,他执行的是同时面向东西欧双
方的政策;而阿登纳的外交政策则是不折不扣的向西方一边倒。这也是俾斯
麦与阿登纳不同的。一边倒却是阿登纳从冷战国际关系现状中得出的结论,
也是阿登纳要从根本上打破德国&ldo;中欧地位&rdo;传统,结束德国在东西方之间
荡秋千命运的现实选择。阿登纳认为,这种&ldo;荡秋千&rdo;导致了德国的邻国对
德国地缘政治地位的恐惧,只有从根本上消除这种恐惧,才能使邻国不再对
德国的发展设置障碍。可以说,俾斯麦的两面外交是以一种实力地位为基础
的,而阿登纳的一边倒是在追求一种实力地位;俾斯麦政治军事实力后盾给
德国的邻国以巨大的威胁,而阿登纳经济立国却努力寻求与西方盟国共命运
和平共处。结束德国&ldo;中欧地位&rdo;,对战后联邦德国的和平发展具有重要意
义。
第三,阿登纳否定了自中世纪以来就发展起来的具有强烈军事扩张色彩
的德意志民族主义,这与俾斯麦强调发扬提倡&ldo;将个人失意转变为与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