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小说网

面包小说网>讲刘秀的最好的书 > 第694章(第1页)

第694章(第1页)

他倒落得消停,自欺欺人,从容淡定,继续放心地弄权捞钱玩女人。

当他知道各地都发生了农民起义的时候,他已是人人喊打、满眼都是对他要杀要剐的人了。

刘秀看准了地方行政机构的弊端,一旦天下基本坐稳即着手改革。

对刘秀来说,地方上的行政机构改革好办,只要看准了,下手狠点也没关系。

在这儿,刘秀看准了,并且把握住了地方行政机构改革的&ldo;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rdo;,那就是:一个中心,即中央跟地方的关系;两个基本点,即理顺关系,保证政令畅通;精兵简政,提高行政效率。

这些都是敏感问题。

先看看这&ldo;一个中心&rdo;。

虽然所有的帝国一哥都希望把权力集中在自己手里,但是他个人的精力和能力都是有限的,就是不吃不喝不睡觉也根本管不了那么多,而且,中央与地方必须保持合理的权责划分,帝国才能正常运行,不出问题。

如果中央统得过死,地方上过于疲弱,一旦帝国有个风吹草动,地方上很难有所作为,所有的矛盾直接对着中央,是很麻烦的。

如果中央放得太开,地方上就会很容易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形成割据自重的局面,尾大不掉,同样是很麻烦的。

秦至西汉以来,帝国一哥都是力推中央集权的:在朝廷不断强化以一哥为中心的皇权至高无上,在朝廷跟地方的关系上不断强化中央集权。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极少有哪位一哥能够把中央跟地方的关系处理得很得当很顺畅。

分寸不好把握啊!

秦始皇威加海内,号令一统,把地方的权力最大程度地集于朝廷,把朝廷的权力最大程度地集于自己,结果搞得内重外轻,地方上权力越来越小,自己也累得要命。

各地农民起义爆发时,地方郡县纷纷望风披靡,他苦心经营的朝廷很快就直接暴露在了起义军的刀枪棍棒之下,步步滑向覆亡。

有鉴于此,刘邦建国时推行地方上的郡国并行,适当扩大地方王侯和郡县首长的权力,让他们平时管理地方,战时拱卫朝廷。

但是,刘邦有点矫枉过正,加之地方王侯和郡县首长权欲急剧膨胀,很快形成了朝廷内轻外重、弱干强支的局面。

这也是十分危险的!

刘邦还健在时,王侯反叛和地方拥兵自重的现象就没有绝迹过。

刘邦的儿孙、西汉的一哥们痛感人心不古,不断加强中央的权威,打压地方势力。

经过刘邦之后三代一哥的不懈努力,到了武帝时候,终于解决了地方割据威胁中央权威的问题。

汉武帝时期,是有史以来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处理得最好的时期,帝国因而达到空前的强盛。

但是,好景不长,武帝之后,刘家的一哥们没有处理好这种要命的关系,帝国渐渐出现内轻外重、地方叫板中央的状况。

到了王莽窃国的时候,朝廷的组织结构、运行机制、干部素质和人文面貌,基本上全烂掉了!

对于这些,刘秀感同身受,也做了认真的研究,他在拿捏地方行政体制时,从平衡央地关系的大局出发,在两个基本着力点上下了很大的工夫:一方面整肃吏治,健全法制,理顺行政关系;一方面精兵简政,大力裁撤机构和冗员,提高工作效率。

刘秀考虑到既要打仗扁人,又要建设发展,对地方行政机构的改革,最好是只吸脂割肉而不伤筋动骨。

所以,他在郡国的层面上,动作是比较小的,只是在一些地方的管辖范围上做了一点小的调整,搞了一通下来,全国分为13州部、71郡、27诸侯国和京师7个郡级单位,也就是合计105个郡国,比西汉末年的103个郡国还多出2个。

对干部来说,刘秀对他们的职级、职责和待遇维持不变,只是对个别岗位做了撤并调整。

在县级层面就不一样了,他的动作非常大。

公元30年6月,刘秀宣布,在全国撤除400多个县级政府,裁减全国所有县级机关干部的90%。

再来看看中央吧,这是刘秀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所在。

中央的政治架构、人事布局,或者说朝廷的政治生态,历来是一哥最关注的问题,也向来最让一哥操心,当然,有关问题解决起来也最伤神。

大体上说,秦及西汉,帝国中央实行的是皇帝和&ldo;三公&rdo;决策制度,也就是说,以皇帝为中心,加上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构成帝国最核心的决策领导班子。

其中,皇帝当然是主要负责人,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帝国所有的日常事务,相当于常务副皇帝;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相当于副丞相、朝廷秘书长。

这三个岗位的设立是帝国最高权力博弈的产物,虽然在不同的一哥那儿,这哥几个具体的职权有很大的变化和不同,但每人的权力确实是极大的。

要命的是,担任这几个职位的人,往往要么功勋卓著,要么能力超群,要么就是皇帝嫡亲,他们一旦上任,就是&ldo;权至实归&rdo;,连皇帝也不敢小瞧。

这样,在具体的工作中,他们履行职责时就难免跟皇权碰撞了,无意产生一些误会,甚至故意搞一点麻烦都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稍微有点血性有点抱负的一哥,就把对付这&ldo;三公&rdo;当做最重要的功课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