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韦调整着圆珠笔的笔尖,翻开笔记本准备记录,语气平静地问道:
“611所这边需要做些什么?你提到的主动稳定性控制和DSI进气道怎么安排?”
许宁胸有成竹,他早已规划好后续步骤:“我们先集中精力在失稳预测和稳定性管理上,这需要大量数据支持。
我的目标是在一到两个月内完成算法和控制策略的研发,所以希望你们能派遣几位熟悉十号工程总体研发,特别是飞发匹配方面的人才来协助。”
“这么快?”杨韦有些惊讶,尽管他已经习惯了许宁的速度。
“没错,一到两个月。”许宁解释说,在之前的八三工程中,他就已经适应了这样的节奏。
“这样做不会影响你们的进度,而且可以在发动机地面测试前将系统整合到飞行控制系统中去。”
作为一位拥有未来视角的人,许宁深知歼10原型机首飞延迟的原因并非广为流传的所谓“三滴油”问题,而是因为地面测试时出现的两次叶片损坏事故。
如果可以提前开发出主动稳定性控制系统,就能避免这些问题,使首飞时间提前至1997年下半年。
不过,他明白让工程师们亲自经历并解决问题的重要性,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并掌握技术。
同时,现在的他也无需再用成功的案例来证明自己,单凭他的名声就已经足够让611所重视他的建议。
杨韦虽然不了解未来的具体情况,但他清楚这套系统能够提供的巨大容错空间,甚至可能挽救整个项目于危难之中。
而现在,许宁居然保证这一切都不会耽误项目的进度,这让杨韦感到安心又期待。
“行。”
杨未心里明白,一旦尝过甜头,再做决定时就轻松多了。因此他迅速拍板:
“十号工程的整体规划,宋总最是了如指掌,但他得坐镇咏都统筹全局。接下来的工作,自然由我接手。”
“我留下辅佐你,怎么样?”
在这个项目面前,所有的身份界限都显得微不足道。
曾经默默耕耘的高级工程师许宁,在人生重启后短短一年内,竟有幸与行业巨头杨未并肩作战——哪怕只是暂时的,这也让他的内心充满了成就感。
接下来的一个月里,主动稳定性控制系统软件部分的开发进度惊人,从概念逐渐转化为现实。
与此同时,世界也在悄然变化。在距离首都1500公里外的青唐省东部,四架白色涂装的歼8C战斗机正穿越戈壁滩的天空。
海军航空兵9师25团的王致上尉坐在编号为12的战机中,一边保持编队飞行,一边通过座舱玻璃确认地标。
对于华夏的飞行员来说,在那个还没有国产导航系统的年代,长距离转场飞行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特别是当涉及到陌生空域时。
海军航空兵面临的挑战尤其大,因为他们的任务性质不同于空军,需要更加谨慎地处理这类问题。
对王致而言,这是他自1990年航校毕业以来首次深入内陆空域飞行。
喜欢大国军工:我为祖国献核弹请大家收藏:()大国军工:我为祖国献核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