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年代,各生产队分粮的规矩大同小异,一般是在人头粮和最低标准上有所差异。
亮珠镇地处东北,地广人稀,一般采取鼓励农民种田的方式分粮,因此多数大队是工分粮多于人头粮。
解放村采用的分粮方式是人四劳六,即每年村里留下的粮食里,四成按人头分,六成按工分分。
不过具体要留多少粮食,却是一件需要考量的事。
因为交公粮是没有钱拿的,村里人年底分钱,分的是卖粮钱,留得多了分钱就少了,留得少了,每家分粮就比最低标准高不了多少,无论是哪一种,村里人都不会高兴。
所以每年分粮之前,大队会计和大队长、几个小队长都要开会讨论很久,不仅要保证每个人有最低360斤口粮可分,细粮够年底吃上几顿饺子,还要保证粮食和钱上都要直观地表现出多劳多得的特点,激励大家明年更加努力劳作。
除此之外,如果不是需要一年一换的品种,还要留够明年春耕的种子。
留下的细粮也要考虑能打多少米糠,保证村里的牲口出力时有一些补充营养的东西可吃。
所以分粮之前,村里人大多也不知道自己具体能分到多少粮食。
陶映篱和一群女知青一起排队的时候,许红霞就趁机跑去前面,看了一眼会计手里的记录表,然后兴冲冲地跑回来,告诉大家工分和粮食的兑换比率。
“今年的人头粮是一人一百八十斤,我问了会计,他说人头粮里没有细粮,工分粮里才有。一个工分差不多是一两二钱粮食,人头粮不要钱,工分粮一斤要扣九分五厘的买粮款,之后才能分钱。”
一群女知青便纷纷在心里计算了起来。
陶映篱下乡四个多月,双代员的工作只干了五十天左右,其他时候一天平均只有三个工分,还要扣除赶集放假,加在一起,一共挣了780工分。
这些工分能分到的工分粮只有94斤,和人头粮加在一起低于村里的最低标准360斤,所以陶映篱能分到的就是最低标准的360斤口粮,同时扣除17块1毛钱的买粮款,结余的工分钱一共是21块9毛钱。
其他女知青虽然比陶映篱勤快,但像许红霞、李芸香等和陶映篱同年来的,却因为双代员和种地待遇有差距,工分并不比陶映篱更高。
比陶映篱分粮分的多的,是徐荣珍、窦敏这样的老知青。
大家算完了今年会分得的粮食和钱,又继续聊起了天。
徐荣珍有些可惜地说道:“今年还是受那场大雨影响了,一个工分比往年少了二钱粮食呢!”
“今年细粮也分得少了,减的主要是大米。”
“咱们村还算好了,我听说附近有个屯子,今年一个满工才合两毛钱。”
“天哪!这是直接减了三分之一啊!我记得这边的屯子基本都是三毛一天工的。”
“今年就利业村那边多挣钱了,不过是人家村里有个女知青,组织了个副业队,倒不是因为他们今年收成好。”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今年的各村的情况,这时前面排队的几个婶子低声讨论着磨完粮食摊煎饼的事,引起了几个女知青的注意。
窦敏便提议道:“咱们也摊点吧?煎饼比窝头方便,摊好了想吃的时候掸点温水就行了,这样猫冬的时候也不用早起揉面了,早上做个粥,再吃点煎饼不就行了?”
这个提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支持,陶映篱便说道:“代销店离磨坊近,明天大家都忙着打粮食,估计也没人买东西,到时候我先过去排个队,你们叫几个男知青,把粮食搬过去就行。”
“那我一会儿就回去泡豆子……”
几个女知青一边商量一边排队,不多时就领到了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