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然顺从的放慢了脚步,心里却跟明镜似的。
他这哪里是什么嫁人,分明就是被阿爹与新阿父卖与方家的。
方家出三两银子当聘礼,他连摸都没摸着过,早就被新阿父收走,说是要补贴家里唯一的男丁。
谁不知道方家小儿子是十里八乡出了名的放浪公子,给这样的人冲喜,和跳火坑又有什么分别?
姜然越想便越悲切,他极少掉眼泪,但此时此刻听着耳边吹吹打打的喜乐,斗大的的泪珠终究是忍不住“啪啪”砸落下来。
媒人见了,嗔怪似的同迎上来凑热闹的乡人们打趣道:“你们瞧瞧,小夫郎这是舍不得阿爹阿父弟弟妹妹呢!”
媒人嗓门大,这么一喊,周围看热闹的人轰的一声全都笑开了。
河歇村与姜村虽然相邻,但姜然家到方家的距离可不远。
袁氏素来好吃懒做,自然懒得动弹,便信口胡诌了个理由,说是如虎似玉年纪小,不好走路过去。
姜阿爹对袁氏宠爱非常,又偏疼一对小儿女,特意从方家给过来的聘礼银子里抽几枚铜板,雇一辆毛驴车,一家四口提前坐过去了等姜然跟着队伍走到,都快要过吉时了,虽然有媒人在一旁笑着解围,却也挡不住客人们私底下的议论。
袁氏原先还闲闲的带着似玉坐在前桌吃点心,无意间听到另外一桌坐着的乡人撇嘴说:“新婚的日子都要错过吉时,也是方家急着找人冲喜,不然这样的小双儿谁家还敢要啊!”
一席话引的同桌的几位附声应和:“可不是,到底是收了聘礼钱的,怎能如此不放在心上!”
“可不是!毕竟新阿父比不得亲阿父上心,我看这小双儿也是可怜受罪……”
后面的话越说越小声,但光凭落到耳朵里的那些话,已经让袁氏很不高兴了。
他放下手上的筷子,细长又刻薄的眉头耷拉下来,一张脸阴沉沉的。
姜阿爹看他脸色不对,偏过头去小声的询问:“好端端的,怎得又生气?”
袁氏冷冷的哼了一声,故意拿出腔调,慢吞吞地抱怨道:“生气?我怎么敢生气?我一个做新阿父的,就是做的再好都有人在背后嚼舌头根子。”
“已经是处处小心,处处留意,谁知道还是漏了错处!都是我教养的不好,以至于然儿连守时的道理都不懂!”
姜阿爹听他这么一说,才知道原来是为着姜然生气,连忙劝慰道:“然儿年纪还小,一向不懂事,喜欢惹你生气,就连嫁人还要劳你操心,你先消消气,等会人少些,我过去说说他。”
被姜阿爹这样软言劝几句,袁氏脸色方才好转了些。
村子里少有娱乐,不少图新鲜的村里人都跑过来瞧热闹,其中以小孩子们最为快活,看姜然由媒人扶着进方家前院,都笑嘻嘻的跑过去起哄,嘴里嚷嚷着:“小夫郎进门了!小夫郎进门了!”
桌前坐着的乡亲们听见孩子们的嚷嚷声,纷纷放下手里的碗筷,全挤到外面看热闹。
袁氏还在为姜然不守吉时的事情生气,冷着脸纹丝不动的坐在原位上,最后还是姜阿爹坐不住,扯了扯袁氏的袖子小声道:“然儿进门,咱们好歹过去看一眼。”
袁氏这才不情不愿的站起来。
依照河歇村里的乡俗,小夫郎进门应当是由阿父阿爹扶着交到丈夫手上,再由丈夫背进堂屋结拜成婚。
姜然孤零零的立在前院中央。
他身边既没有愿意给他撑腰的亲人,也没有迎过来接他的丈夫。
想来也是,方家前几天就递来消息,说方重山受惊太过,只怕没几天活头,都已经是半脚踏进黄泉路的病痨子,自身都难保,哪里还顾及得到一个卖过来的小双儿呢!
嬉笑声渐渐弱下去,就连没什么眼力见儿的小孩子都被身边阿父阿娘拽着不敢随意说话,院子里陷入一片难堪的沉默。
彼此相熟的几个老妇人都不吱声,私底下却用心照不宣的交换着目光,方老太太平日里护短又蛮横,为了方重山这个混小子得罪过不少人,大家都在等着看她家笑话。
袁氏与姜阿爹一前一后走进前院,抬眼就看见姜然傻愣愣地呆在院子中央。
媒人正愁着如何圆场,一看见姜阿爹就像是看见了救星一样扑上去,哎呦呦的喊道:“姜老爹,可把你给盼来了!”
“快快快,快过去牵小双儿的手送他进堂屋去,你家的小双儿眼巴巴等你呢!”
媒人僵着一张笑脸,将小双儿拉到袁氏与姜阿爹身边,“小双儿,快叫阿爹阿父。”
小双儿当众叫一声阿爹阿父,算作是拜别娘家,与旧家庭分割,以后就是别人家的夫郎了。
姜然先前偷偷抹掉眼泪,现在情绪平复了很多,又恢复成平日里惯见的平淡神色。
袁氏最恨的就是他这幅清清淡淡,万事不放心上的态度,不过是个死了阿父的丧门星罢了,也不知道有什么好清高的!
见姜然迟迟不肯喊阿父,袁氏冷笑一声,阴阳怪气地开口嘲弄道:“他心里惦念亲阿父,只怕心口里容不下我的位置,算了算了,别为难他了,也免得别人看了笑话。”
姜阿爹极为不赞同的说道:“那怎么成!”
“你对他虽然没有生育之恩,却也有养育之恩,若是嫁出去,连喊一句阿父都这般吝啬,还能指望你我年老以后他来孝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