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耕地和牛耕地是在芭芒村拍的,包谷收成了,便可以种些小麦。那地正是耕来准备种小麦的,只是有牛的人家便用牛耕,没有牛人家也会去跟别人家借牛。但是都是忙着赶时间,耕种的时间都在那几天,别人能借给你一次两次,再多你都不好意思开口了。便有的用锄头一锄一锄的挖,也有用人耕的。
谢秀平看完这两组照片,也跟着人群散开了,继续看他之前没有看完的展架。
第59章活动后续4
谢秀平在看的展架也有一对情侣在看,他一边看,一边听那对情侣的讨论。
之前是他在稍前一个展架,两人就在他后一个展架,他们讨论着那些民族的民俗风情,看到未被认定的少数民族也惊叹,看到保留几百年前生活风俗的汉族村寨也惊奇,看到那些农村的各种农具,也在讨论见过了哪些,哪些是不知道的。
“你看,这三轮车爬不了坡了,几个人在推车!诶呀,原来拖着的是这次活动送的米油和衣服啊!”女生看了照片又看了看图片下方的介绍说道。
“嗯!”
“啊!‘车到山前必有路’这话不完全对啊!你看,他们没有‘路’了,停下来了,只能用扁担挑,用箩筐抬!”
“这路真的是,又陡又高,一般人是走不赢这些熟悉路况的当地人的,尽管他们挑着担子!原来这村叫屯上村!地势真的好高!不过他们的梯田真美,广场入口那张真的好美!”
“是的!”
“他们的小学!是石头砌的!有一对孤寡老人,房子要跨茫茫嘞啊!还有一个孤儿,和奶奶相依为命,叫小飞!”
“小孩怪可怜的!”
“他们的蜡染和刺绣嘞!这刺绣的花色是我喜欢的!”
女生一路看一路说,男生一直嗯嗯应是,遇到不同看法的两人也会小声讨论。
“这个村叫芭芒村,芭芒真的好多,屋前山头都是!这个村是真的老火,看这房子和吃的饭都晓得了。树干电线杆!黄土冲墙房子的小学!‘山路十八弯,山路九九八十一拐’,这个也太形象了!”
“茅坪村,劳动力流失严重!都剩些老弱病残,着实可怜!”
“这几个村的小学都只有到小学三年级,之后都要到镇上去读。文字解说,说是他们的寨子分散不集中,人口稀散,还有就还没有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之前,很多孩子读着读着就不读了。要么回家带妹儿去了,要么回家帮忙干农活去了,家里有点手艺的学手艺去了,正儿八经读书的人少,学很难办。”
“现在虽然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了,但是听到很多打工的人回来说,外面的花花世界,外面的灯红酒绿,很多不好学和学不进去的便迫不及待了,每天上课如坐针毡,每周进学校如关入牢房,只盼着早日拿到身份证,便立马打包出发,才不管什么考试,什么毕业证,哪有外面的世界精彩纷呈!”
“可悲可叹啊!或许只有等十年之后,看他们会不会后悔当初下的这个决定!”
两人一路看着,说着,完全不察身后的人把他们的话全记在心中。
“这几个村真的算是青舟这边农村的贫困的典型代表了,有各自特性,也有很多共性。屯上村有手艺,有环境,交通堵塞,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芭芒村环境和资源条件限制,难以发展,甚至还有正在饱受饥饿之苦的贫苦人民;茅坪村没有什么发展项目,大家出外求发展,劳动力大量流失,致使留守家中老弱难享天伦之乐。”
“最大的共性就是交通,就拿运送的这些米油和衣服,他们的方法各异,既体现了他们的智慧,也体现了他们的无奈:这个村车拉一段,还要挑一段,如行天梯;这个村是船运一段,马驮一段;最后这个村还好,一个牛车拉到底。”
“所以那句标语真的说得好,‘要致富,先修路’!”
“这样的社团在青舟这边来说,可以做的事情很多!要不是因为我们大三了,专业课重,又要实习了,准备毕业找工作考试什么的,我都想加入这个社团,为‘大山计划’做点什么!要是社团也能让我们这种时间不多,但也想做点什么事的人,参加过一次两次活动的也好啊!就是这样的话,不太稳定,有点难管理啊!”
两人看着聊着看完了整个展览,谢秀平也看完了。
在整个展览的结束篇,总结了这次活动的心得,对付出努力的社员表达感谢和肯定,对支助的商家和个人表示感谢,最后还留有“大山计划”的qe号和网页等相关线上账户,方便大家更多的了解大山活动。
最后顺着指示牌便到了广场中心的日晷雕塑处,就看到两副12米x12米的大山logo的蜡染和刺绣。
蜡染是蓝底白字,手绘的青山绿水图案是淡黄色,简简单单的三种颜色,把大山计划的logo印得很是出色。刺绣的是白字红字,黄绿色的青山绿水用丝线绣得很有层次感,不多的颜色也展示出了logo的美感和气势。
这旁边摆着两张桌子,一张桌子上摆着一个募捐箱,另一张桌子上摆着一个大大的募物箱。募捐箱旁边的桌面上还摆着一个置物筐,里面分别放着募捐纪念品,蜡染和刺绣的手巾帕。
“这个是什么?是义卖还是?”两人走到募捐箱前,看到置物筐里的手巾帕,花色还有很多的样子,那女孩便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