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琮却洒脱一笑,说道:&ldo;读书人于&lso;义&rso;&lso;利&rso;二字,原应分得清楚,士大夫更是要安贫乐道。然而对一个修身自重的士人而言,&lso;穷&rso;不是病,对于亿万百姓,天下社稷来说,&lso;穷&rso;就是病‐‐贾琮不以做&lso;兴利之臣&rso;为耻。&rdo;
他说得坦坦荡荡,让贾雨村无言以对,林嘉蕤只觉得心中一热,皇帝不由得击节赞叹:&ldo;好个知经济的探花!朕需要的正是你这样的&lso;兴利之臣&rso;。&rdo;皇帝见贾琮说了半天口干舌燥,便命人赐茶,小太监端上来茶盘,上面托着一个盖碗,贾琮连忙谢恩,然后双水接过。皇帝眼尖,忽然看见贾琮的双手,猛地一愣,不由得说道:&ldo;爱卿,你的手?&rdo;贾琮连忙用袖子去笼住手背,口中惭愧道:&ldo;臣惶恐,有污圣瞻。&rdo;皇帝却不计较,亲自伸手抓住贾琮的手,将袖子翻起,众相臣定睛看时,只见那双手完全不像是读书人的手,满是老茧,手指处全是裂口,层层叠叠,显见是经常做苦工,才会将双手打熬成这样,就如同一个老农民的手了。
皇帝不由得热泪盈眶,贾琮惭然道:&ldo;是臣年轻,不知保养,我的幕僚也曾提醒我每次下水要涂上油脂,我嫌麻烦,结果就……&rdo;皇帝却道:&ldo;倘若朝中上下臣工都如爱卿这般勤政,何愁朕的天下不成太平盛世呢!早上内阁议论时,还有人说你年轻,不可擅开幸进之门。&rdo;皇帝瞅了贾雨村一眼,贾雨村便低了头,皇帝继续说道,&ldo;朕却要此时就将你履正河道总督,正二品职位,且赏一等伯爵。&rdo;贾琮明白此时若是推辞,便是矫情了,立时跪下谢恩,众臣纷纷祝贺。
当下又议论了一会儿治河,贾琮深谙见好就收的原理,便不再卖弄见识,还是留着些等将来成功时做个退步。皇帝显然也对太过专业的治河策略有些腻烦了,又和气地问了些沿河风光,家务人情等事,听说贾琮从陕西回京只用了不到二十天的时间,皇帝笑道:&ldo;爱卿如此归心似箭,显然是想念家人,也该回去团聚了。&rdo;甚至问起贾琮是否婚配,众人都笑了,林嘉蕤料想皇帝可能想把公主嫁给贾琮,心中暗笑,贾琮红着脸回答道:&ldo;两年前祖母做主,为臣娶了林家表妹。&rdo;皇帝便点头,不再多说这个话题。
好容易皇帝谈兴尽了,放贾琮出来,贾琮真是汗透重衫,林嘉蕤跟出来,见四下无人,便取笑道:&ldo;琮弟这就出汗了?倘若圣上当真把公主许配给你,那才真要出汗呢。&rdo;贾琮连连告饶:&ldo;大兄莫要取笑了。&rdo;他只觉归心似箭,竟是无法压抑的思念全涌到心头,塞满胸臆。
于是贾琮出宫后快马加鞭直奔贾府,先前潘又安就禀告过,黛玉已经去贾府了,贾府人等早已在贾母房里摆下酒宴,眼巴巴地等着贾琮回去。贾琮一进屋,贾母便搂着哭个不住,见贾琮一年光景,个头又长高一些,却是又黑又瘦,哪里有原先翩翩佳公子的样子?好在精华内敛,举手投足颇有气势,令人生出钦敬。贾母不由得叹道:&ldo;我的儿,这一趟可真是吃了苦头了。&rdo;说着拉起贾琮的手,摸到手上的老茧,吓了一跳,待仔细看了,便又哭了一场,众女眷也都便陪着哭,便劝解。
这场面说来有些滑稽,本不是悲伤的氛围,渐渐便都止住泪水,重又欢声笑语盈耳。贾琮留神看起,见黛玉站在贾母身边,哭得眼睛红肿,此时正含情脉脉看着他,不由得心中大畅,所有的辛劳全都有了回报。当着众人,两人也无法说些私房话,只眼神交流,心领神会而已。
那邢夫人自然是得意非常,然而李纨和宝钗未免心中若有所失,又见他们夫妇情投意合的样子,格外令人生出落寞之感。李纨连连感叹:&ldo;只盼着兰儿有出息,也似他琮叔就好了。&rdo;王夫人不由得心中有些怨怒,便瞥了她一眼,李纨唯唯退下。宝钗便张罗着摆下酒宴,正在热闹的时候,圣旨又到了。
于是忙又撤掉酒席,摆下香案,贾琮跪接圣旨,果然他实授了河督一职,正二品,可以开府建牙,皇帝还出乎意料的给他节制沿河六省民政,统一调度耕地还林事宜,让贾琮从心底生出&ldo;士为知己者死&rdo;的念头。皇帝还赐下了二品诰命的印信和服饰给黛玉,自此戴凤冠披霞帔,黛玉便正式享受到了诰命夫人的待遇。
第五十九回通灵灭美玉遭劫数
贾母大喜,重摆酒宴,自己居中,左手坐着贾琮,右手坐着黛玉,儿孙们一个个敬酒,老人家开怀畅饮,多日的晦气一扫而空。
众人谁不奉承,都赞贾琮年纪轻轻,便担当大任,光宗耀祖,后生可畏……好听的话说了一箩筐,那贾赦更是得意非凡,隔着几个桌子,定要贾琮细细讲讲任上的趣事。贾母瞪他一眼,说道:&ldo;没有见过这样当爹的,不问问儿子出外任有什么委屈烦恼,净想着趣事呢。要我说,琮儿这么小的年纪,却能镇住那么一大批官员,就是一件趣事了。&rdo;
贾赦笑嘻嘻地说道:&ldo;老太太言之有理呢,自来山西陕西一带惯出刁官,最难驯服的,琮儿年轻,不知道用什么办法降服那些个刁官。琮儿说说,让老太太高兴高兴。&rdo;贾琮见自己的便宜老爹又开始说醉话,很是无奈,可也不敢违拗他,便笑道:&ldo;其实也没有什么,山西陕西一带的官场虽陋习重重,却好在有一个风俗,就是最重出身。凡是科举出身的,就瞧不起捐官和恩荫的;进士瞧不起举人,便是都是进士,也要比比排名和得中的先后,无论职位大小、年龄高低,只要是进士及第,便比同进士有体面,走路都可以带风……&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