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小说网

面包小说网>周世宗是谁的后代 > 第21章(第1页)

第21章(第1页)

是役,北汉军惨败。在西路押阵的耶律敌禄,见刘崇不听良言导致惨败,幸灾乐祸的率契丹兵溜了。现在周军都杀了红眼,契丹人没必要替刘崇捅这个马蜂窝。这时刘崇已经完全控制不住局面了,他气急败坏的打着红旗,收拢败兵,可北汉军被周军四处追杀,根本顾不上刘崇,逃命要紧。

刘崇好容易收拢了一万多残兵,&ldo;阻涧而阵&rdo;,利用险要地势企图死守,再寻找机会翻盘。柴荣是不会给刘崇翻盘机会的,傍晚时分,河阳节度使刘词的援军赶到了巴公原,与稍事休整的周军主力向北汉军发起了第二次攻击。

刘崇完全不会用兵,兵家最忌讳的是置于险地,被动作战。一万多北汉军挤在狭小的山涧谷地里动弹不得,几乎就是周军现成的活靶子。斗志高昂的周军杀进了山涧,这是一场没有悬念的战役,&ldo;北汉兵又败&rdo;。刘崇惊惶失措的逃出了山涧,却丢下了无数的尸体、大量军资器械、遍地的牛马驴猪,&ldo;僵尸弃甲填满山谷。所获辎重、兵器、驼马、伪乘舆器服等不可胜纪。&rdo;(8)

‐‐‐‐‐‐‐‐‐‐‐‐‐‐‐‐‐‐‐‐‐‐‐‐‐‐‐‐‐‐‐‐‐

(1) 《五代史补》卷五

(2)(3) 《新五代史东汉世家》卷七十

(4)(5) 《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十一

(6) 《宋史马仁瑀传》卷二百七十三

(7) 《新五代史唐景思传》卷四十九

(8) 《旧五代史僣伪传》卷一百三十五

要说经验丰富,张永德并不逊色于赵匡胤,但当时张永德已经被解除军职,而赵匡胤是军队最高指挥官,不过兼任宋州节度使而已。所谓契丹南下,在辽史根本找不到一字记载,当时的镇州节度使是郭崇,可在宋史郭崇传同样也没有契丹南下的记载。这个问题,会在最后的相关章节中重点写。至于赵匡胤在陈桥兵变前后的反常举动,已经证明了这是一场有预谋的兵变。契丹大举南下,按说是十万火急的军情,赵匡胤率军北上,应该急行军。可赵匡胤率军刚出汴梁城,到了离汴梁不过几十里的陈桥驿,突然下令休整。什么样的军队这么娇气?

再说,赵匡胤当晚居然喝了酒,然后大睡,太反常了,不符合军事常理。同样是紧急军情,柴荣北上迎战刘崇,几乎是急行军北上的。再有,赵匡胤率军刚回城,城中的石守信和王审琦立刻开门,没有任何停留,会有这么巧?新生代将领是大将,旧生代将领也是大将,大家在军界的地位都是差不多的,谁都很重要。还有一点,郭威发动澶州兵变时,大多数将领是同情郭威的,郭威在当时的军界影响力非常大。而对郭威不感冒的主要是文臣集团。赵匡胤也是一样,他在军界有很深的人脉,但在政界威望不高。

当时三位顾命宰相范质、王溥、魏仁溥都和赵匡胤没什么交集。赵匡胤兵变率军进城后,范质吓的不知所措,不停的自责,可见赵匡胤在文臣中的威望实在有限。赵匡胤即位后,对文臣武将非常的宽厚,说明赵匡胤在当时的影响依然有限,他需要通过向文臣武将的厚待,来换取他们的支持。宋史也就此评论说赵匡胤厚待五代之臣,主要的原因是安其反侧。也就是赵匡胤担心他们对自己不服。

凭心而论,赵匡胤为人不失宽厚,兵变确实有负周世宗,这是正史具载的,赵普当面指责赵匡胤的。逆取顺守,赵匡胤兵变夺位后,至少统一了五代十国的疆域,结束了内乱,是符合历史发展的。

第二章  初露锋芒

三 高平之战

3

在这场战役之前,刘崇还信心满满的要活捉柴荣,可现在自己随时有可能成为柴荣的阶下囚。刘崇不敢想像,他如果落在柴荣手里,将是何等的难堪。为了活命,刘崇也顾不得皇帝尊严了。他换上粗衣,戴上斗笠,扮成百姓,骑着契丹皇帝送给他的那匹黄骝马,带着一百多亲卫骑兵,连夜逃回太原。但由于天太黑,不小心迷了路,分不清东西南北。

刘崇抓了一个村民给他带路,结果这位村民居然带错了路,带着刘崇朝西边的晋州方向逃窜。跑了一百多里路,刘崇才发现方向不对,一怒之下杀了村民,改道向北。这一带是周汉的边境地区,刘崇不敢保证周军不会追过来,可怜老迈苍苍的刘崇,像惊弓之鸟一样,稍有风吹草动,就吓的失魂落魄。

好在刘崇命不该绝,黄骝马风驰电闪,将已经虚脱的刘崇驼回了太原城。大难不死的刘崇非常感激黄骝马,封它为&ldo;自在将军&rdo;,享受三品俸禄。刘崇做梦也不会想到,为北汉立下头等功劳的,居然是一匹马,真不知道历史在讽刺谁。

这场五代史上最具决定性的高平之战,以柴荣的胜利而结束。柴荣之所以能在不利的情况下笑到最后,《旧五代史》的评价很有代表性:&ldo;是日,危急之势顷刻莫保,赖帝英武果敢,亲临寇敌,不然则社稷几若缀旒矣。&rdo;(1)

这场战役的转折点,就是右军投降北汉,柴荣临危不惧,亲上战场,鼓舞了士气。否则,士气崩盘,只有死路一条。另外,高平之战的历史意义还在于,柴荣正式拉开了统一天下的大幕,欧阳修就持这个观点,&ldo;世宗取淮南,定三关,威武之振自高平始。&rdo;(2)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