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末五代宋初,军队被纵容惯了,就会习以为常,认为他们就该得到更多的利益。一旦个人或小集团利益受损,或他们提出的苛刻要求得不到满足,他们就要大吵大闹,甚至公然造反。
有这么一个例子,就在显德元年(公元954年)春,周朝军队就对自己的待遇感到不满,&ldo;郊赏薄于唐明宗时&rdo;(2)。当时郭威还在,他把军队的高级将领叫过来,指责他们说:&ldo;朕自即位以来,恶衣菲食,专以赡军为念,府库蓄积,四方贡献,赡军之外,鲜有赢余,汝辈岂不知之?今乃纵凶徒腾口,不顾人主之勤俭,察国之贫乏,又不思已有何功而受赏,惟知怨望,於汝辈安乎!&rdo;(3)
郭威说的很明白:我给你们的待遇已经够高了,几乎把国库掏空了来养你们,你们不要贪得无厌。盛怒之下的郭威下令杀掉那些带头闹事的兵油子。由于郭威在军界的威望很高,诸将也忌惮他,所以郭威能镇住这些兵油子。
另外,骄兵问题的背后,还存在着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冗兵问题。所谓冗兵,就是没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军队。
五代时期之所以出现冗兵,原因是许多老兵到了退役年限,却继续赖在军中吃官饷,打都打不走。唐末五代以来,老兵不退役已经成了家常便饭,在军中好歹有个铁饭碗,他们又没什么特长,到了地方上只能饿肚子。而军阀们为了军队的稳定,得罪谁都不好,所以从来不在军队中进行优胜劣汰,这就造成了大量的冗兵。
如果这些老兵能打仗的话,留在军中倒也罢了,可他们不但不替统治者卖命,反而更加的骄横狂妄。打硬仗的时候,根本找不到他们,等到分功行赏的时候,全都冒出来伸手了。&ldo;每遇大敌,不走即降。其所以失国,亦多由此。&rdo;(4)五代的亡国,实际上是这些丘八廉价卖掉的。
兵骄将惰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柴荣统一天下的战略。军队尊卑不分,军纪涣散,兵将不思报国,一门心思捞钱。宋人罗大经对此的评论非常精彩,引如下:&ldo;士卒畏将者胜,畏敌者败;爱将者胜,爱身者败、畏将则不畏敌,畏敌则不畏将。爱将则不爱身,爱身则不爱将。畏将在将之威,爱将在将之恩。&rdo;(5)
这次高平之战,樊爱能、何徽等人就当着柴荣的面,上演了这一幕荒诞滑稽的丑剧。柴荣对兵骄将惰的问题也是略有了解,但他没想后果会这么严重,他本人差点就被这些兵油子卖给了刘崇。
柴荣不同于之前的李从珂、石敬瑭、刘知远等人,他们只想做一方草头王,趁乱世之际,多享几年富贵日子。柴荣不是这样,他称帝之初,就有统一天下的大志。
要统一天下,就必须有一支作风强悍、纪律严明的军队,可柴荣手上的这叫什么军队?要钱一流,打仗不入流,把他们逼急了还会反咬你一口。指挥这样的军队去完成统一?别开玩笑了。柴荣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决定对军队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
(1) 《旧五代史唐武皇记》卷二十六
(2)(3) 《文献通考兵制》卷一百五十二
(4) 《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十二
(5) 《鹤林玉露》卷五
第三章志在天下
一整顿军队
2
显德元年(公元954年)十月二十二日,柴荣把几个亲信大臣召进宫,专门开了一个军队改革会议。柴荣是这么说的:&ldo;凡兵务精不务多,今以农夫百未能养甲士一,奈何浚民之膏泽,养此无用之物乎!且健懦不分,众何所劝!&rdo;(1)柴荣的思想很明确:一、要精兵不要冗兵;二、国家财力有限,养不起这么多闲人。
柴荣的军改战略是分三步走的:第一步,就是淘汰掉那些吃空额的老弱残兵,把兵员的位子空出来。第二步,招募身强体壮、有特长的农民入伍。第三步是紧跟第二步走的,就是牢牢控制中央政府的募兵权,也就是说只有朝廷才有资格募兵,地方藩镇不能参与此事。
淘汰冗兵,并不是说要将现有的军队全部裁撤掉。盆里掉了一只苍蝇,把苍蝇挑出去扔掉就行了,总不至于连水也一起泼掉。柴荣首先在现有军队中优胜劣汰,&ldo;精锐者升之上军,羸者斥去之。&rdo;(2)柴荣考虑的很周全,新兵素质再好,毕竟没有作战经验,不如这些精锐的老兵现成就能用。谁知道什么时候发生战争?也许就在明天。
而那些被淘汰掉的羸弱冗兵所占有的名额,由新募来的精壮汉子填充。但如果是没有经过军事训练的人,即使当了兵,也未必好使,柴荣把主意打在了地方军的身上。
地方军中有许多精锐兵,把这些精锐兵调到中央军来,一来加强中央军的实力,二来削弱地方兵权。五代的藩镇叛乱多如牛毛,原因就在藩镇兵权过重。削弱藩镇兵权的政治意义,甚至要大于招募新兵。赵匡胤建国后,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藩镇兵权,比如著名的&ldo;杯酒释兵权&rdo;,其实赵匡胤只是在做柴荣没有做完的作业而已。
柴荣下令,把地方藩军中的精锐之兵全部调到汴梁,由殿前都虞侯赵匡胤来负责挑选精锐中的精锐。有时柴荣也亲自检阅地方来的精兵,和赵匡胤双重把关,尽量严把质量关,不要漏过劣质品。这些经常严格筛选出来的精锐,组成殿前诸班,也就是柴荣的贴身禁军。除了禁军之外,还有骑兵、步兵各兵种,柴荣也派其他将领进行简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