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十二
(2)(3) 《册府元龟帝王部访问》卷一百零四
(4)(5) 《旧五代史王朴传》卷一百二十八
(6) 《孙子兵法作战篇二》
第三章 志在天下
四王朴和《平边策》
2
王夫之对王朴的《平边策》是比较推崇的,他认为后来宋朝舍幽燕,而先攻北汉的战略是错误的,得不偿失的。&ldo;晚收河东,而置幽、燕于不复,与朴说异。折中理势以为定论,互有得失,而朴之失小,宋之失大也。&rdo;(1)
王夫之却以他的理解,指出《平边策》中的一个瑕疵。就是&ldo;既得江北,则用彼之民,扬我之兵,江之南亦不难而平之也。如此,则用力少而收功多。得吴,则桂、广皆为内臣,岷、蜀可飞书而召之。&rdo;
王夫之把这段话理解成:先取江北淮南之地,然后再消灭南唐的江东本部。等灭掉南唐后,再逆向取湖南、两广、两川。王夫之援引之前历代中原政权消灭江东政权的例子,如(取蜀之后)秦灭楚、(取蜀之后)晋灭吴、(北周取蜀)隋灭陈,说凡统一天下者,必顺向先取两川,得长江之利,然后顺江东下,一举平定江东。
王夫之认为南唐的国力虽不如中原,李璟治国无方,但此时南唐尚有贤臣能将。后周如果先攻吴、后攻蜀,则犯了先难后易的战略错误,得不偿失。&ldo;先吴后蜀,理势之两诎者也。此宋之用兵,贤于王朴之策也。若夫河东之与幽、燕,则朴之策善矣。&rdo;(2)
其实王朴真正的战略意图并非如王夫之所说的&ldo;先吴后蜀&rdo;,上面讲了,王朴所谓的先易后难,主要是指地势。但还有一点,所谓&ldo;先易后难&rdo;,还有一层含义,就是指机会。
王朴虽然说&ldo;既得江北,则用彼之民,扬我之兵,江之南亦不难而平之也。&rdo;但这也是初步的战略构想,并非一定要先取吴后取蜀,战略是要根据现时的形势变化而有所调整的。
再者,正因为南唐在失江北之后国势依然尚强,所以如能先灭吴,则南汉、吴越、清源军、湖南不战可降。如果后周先取淮南,必国威必显于华夏,威震诸国。等后周大举过江、直取金陵时,吴越必然帮助后周,在背后捅李璟一刀,这从日后的淮南之战中可以得到印证。
清源军的留从效一直想巴结柴荣,正愁没机会呢。反正留从效也清楚天下早晚是中原政权的,他早晚也要北上汴梁做富家翁。至于南汉,后来柴荣取淮南,刘晟已经吓破了胆,准备向柴荣称臣纳贡。
即使这四国不愿看到柴荣过江,愿意帮助李璟抗周,也没有太大的战略空间。因为吴越、南汉、清源军都和后周没有领土接壤。要帮李璟,四国军队就必须进入南唐领土。在这种情况下,四国不是在帮李璟,而是在给李璟制造麻烦,李璟能信得过他们?四国军队入南唐境内后的军需如何解决?
所以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向李璟提供军需,而不是提供军队。他们会为了李璟掏空自己的家底?可能性不大。还有就是,如果吴越愿意帮助南唐,吴越就不会几十年如一日的向中原政权称臣纳贡了。
吴越的立国战略是:宁亡于中原,不亡于江东。虽然湖南倒是与后周有一段短距离的边境接壤,但周行逢绝对没有胆量向柴荣发起进攻。再说,后周还有荆南这个地势险要的小国做缓冲屏障,足以应付周行逢。
退一万步讲,柴荣真的对江东发起总攻,他会选择哪里做突破点。金陵?就是通常所说的擒贼先擒王,这恰恰是最大的失招。因为丧失淮南后,金陵与后周只有一江之隔,在这种情况下,李璟必然屯重兵于金陵周边。二十年后,宋灭南唐时,李煜就在金陵周边屯兵十余万,背城而阵。
这么讲,同样是硬骨头,在统一顺序上,周朝会先啃最大的一块硬骨头南唐,以达到威震诸国,使其不战而降的目的,这是战略角度说的。从战术角度讲,在灭南唐的战争中,未必就一定先啃硬的,打掉对手的生存空间才是最重要的。
南唐兵力再强,如果南唐的国土只剩下金陵,再强又能强到哪里?就算是先占金陵擒李璟,周军的战斗力也基本耗尽,而南唐的江西地区未必就会降周。二十年后宋军攻克南唐国都金陵,江西地区照样顽抗到底。
先取哪里?就是江州(今江西九江),后周取得淮南十四州后,唐周的沿江边境上,最容易突破的正是江州。江州虽然扼守长江南岸,但由于其上游更重要的军事重镇武昌已为周军所占,周朝水军可以顺江东下,江州的地缘战略优势已经荡然无存。
周军取江州后,南下取洪州(今江西南昌)。随后次第平定袁、吉、抚、虔各州。南唐失淮南后,最重要的领土就是江西,一旦周取江西,则李璟就真正成为瓮中之鳖,插翅难逃。即使李璟想乘船出海外逃,长江口横着几百艘吴越水军的战舰……
另外就是,周军取江西,兵锋直接威胁到湖南、南汉、清源军、吴越。这正是王朴所说的&ldo;得吴,则桂、广皆为内臣。&rdo;王朴虽然主张先灭南唐的江东本部,但并没有说一定要先取金陵。相比于先取金陵,先取江西,堵死李璟的后院,同时威胁到桂、广、闽、越,才是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