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支五万人的南唐军队,是刘仁赡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可这根承载着刘仁赡所有希望的稻草,还是渐渐沉没在冰冷的淮河水中,刘仁赡发出了幽幽的叹息声。不要说如果他来指挥这支军队会如何,就是让朱元来指挥,也不可能败的这么惨。
刘仁赡悲壮的站在寿春城头,遥望淮河上的夕阳残照,那最后一抹血红的颜色,映满了整个天空。夕阳一点点的沉下去,刘仁赡的希望也一点点沉下去。
南唐军几次救援全部被周军打败,柴荣对寿州志在必得,环望四周,柴荣的旗帜迎着河风猎猎作响,几十万周朝大军屯聚城下,连营数百,看不到头。
战局发展到现在,刘仁赡已经明白了,他现在所能选择的只有两条路:要么屈膝投降,要么战死殉国。以刘仁赡的性格来说,其实他只有后一种选择:战斗到最后一刻,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在青史竹简上铭刻一个血性男人的骄傲。
显德四年(公元957年)三月十二日,柴荣率军从涡口进至下蔡,准备对寿州发起总攻,柴荣的耐心已经用完了。第二天,柴荣致信刘仁赡,&ldo;使自择祸福&rdo;(1)刘仁赡已经选择了&ldo;祸&rdo;,没有必要再回复柴荣。
刘仁赡的斗志没问题,可坚持了一年多,外面粮草运不进来,寿州城中的粮库已经空了。南唐军无食可就,甚至出现了大面积的吃人现象。&ldo;刘仁赡以死守寿春,人相啖食。而城卒不肯下。&rdo;(2)刘仁赡本来还想再做最后一搏,他给城外的李景达传递消息,希望能让边镐进来守城,他率兵和柴荣决战,被李景达(或陈觉)拒绝。
寿州城危在旦夕,李景达见死不救,金陵城中的李璟有些沉不住气了。现在的李璟已经完全丧失了对柴荣接受他请和的希望,如今之势,唯有一战。性格向来文弱的李璟突然血性勃发,他居然要亲征!&ldo;唐主议自督诸将拒周&rdo;(3)。
中书舍人乔匡舜知道,李璟根本就不是柴荣的对手,与其上阵前送死,不如在后方呆着。他上书劝谏,被李璟以&ldo;以沮国动人心&rdo;(4)为由,流放抚州。随后,热血激昂的李璟又问神卫统军朱匡业,当如何对付柴荣。
朱匡业更不相信李璟有这个本事,直接浇了李璟一盆凉水:&ldo;运数之兴,天地皆助,大事若去,虽英雄亦无如之何。&rdo;(5)更可气的是,在场的另一位神武统军刘存中顺着朱匡业的话,阴阳怪气的大声附和。李璟见他们长柴荣志气,灭自己威风,大怒,将二人贬出金陵。
李璟难得一次亲征的雄心,也被朱匡业和刘存中给浇凉了,此后,&ldo;既而竟不敢自出。&rdo;(6)说到底,李璟还是外强中干,他所谓亲征,不过是一时心血来潮。如果他真有必死的决心,又何必在意朱匡业的闲话?直接上阵寻柴荣对砍就是了。
战不能战,守又守不住,刘仁赡忧劳成疾,病倒了。但即使是病中的刘仁赡,依然是铁骨铮铮,宁可饿死,也绝不向柴荣低头。不过,刘仁赡自己可以有必死的决心和勇气,寿州城中其他人却未必就有他这样的硬骨头。有人选择了投降,而这个背叛刘仁赡的人,居然是刘仁赡的儿子刘崇谏!
刘崇谏的决心和勇气,已经被长达一年多的围困消耗的差不多了,他不再这样不死不活的耗下去了。刘崇谏趁着天黑,驾着小船企图过河降周,没划多远,就被巡逻的军人抓获,送到刘仁赡面前。
刘仁赡是下过军令的,凡是敢降敌者,必斩!即使是他的亲生儿子,也不能例外。刘仁赡下令将刘崇谏腰斩,以敬效尤。许多将士含泪哭劝,刘仁赡不许,他们又去找刘仁赡的妻子薛夫人求情。
面对自己的亲生儿子犯军法处斩,她流着泪,说了一句感动历史的话:&ldo;妾于崇谏非不爱也,然军法不可私,名节不可亏,若贷之,则刘氏为不忠之门,妾与公何面目见将士乎!&rdo;(7)刘仁赡夫妇舍小亲就大义的壮举,深深感动了将士们,&ldo;遂就促斩之,然后成其丧礼,战士无不堕泪。&rdo;(8)
如果刘仁赡自己率先违反军令,以后还拿什么服人?&ldo;以身作则&rdo;,说起来很容易,却没有几个人能做到。刘崇谏被斩,震撼了守城将士,许多人都坚定了和刘仁赡殉国的决心。
三月十三日,刘仁赡突然收到了柴荣的一封信。柴荣劝刘仁赡要识时务,不要再做无谓的抵抗,因为你现在的抵抗已经毫无意义。刘仁赡宁死不降,真的没有意义吗?还是有的,至少刘仁赡向历史证明了,男人是有尊严的。刘仁赡没有回复柴荣,也没有必要回复,他早已经做出了选择。
这场战争打到现在,胜负已经没有任何悬念了,柴荣只想知道,他将在哪一天见到刘仁赡。三月十七日,柴荣在寿州城下阅兵,周军马步三军举着锃亮的武器,向城中的坚守者示威。
病中的刘仁赡已经看不到柴荣的军队在城外耀武扬威了,他此刻躺在官署的榻上,奄奄一息。一年多以来的劳累,再加上饥饿,刘仁赡再也站不起来了。南唐的寿州监军使周廷构和营田副使孙羽见此情形,他们再也没有勇气坚持下去了。
三月十九日,他们以刘仁赡的名义,写了一份所谓的降表,派人出城交给柴荣。苦战了一年多,柴荣终于要以胜利者的身份进入寿州了,他的心情非常激动。三月二十一日,柴荣下令马步三军盛阵于寿春城外,正式接受南唐守军的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