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李世民不喜欢的,未必李治不喜欢,李治自个性子温吞,就需要一个强势的女人来弥补,当然,这种强势也不能太过头了,武昭仪表现得就正好,自个有主意,但是又不会越过他去。
这会儿李治就听出了武昭仪的言外之意,他也没指责武昭仪什么,反而是露出了一个笑来:“行,到时候要是朕没有解决她,那就交给阿武你了!”两人相视一笑,愈发显得浓情蜜意起来。
这两位想着报复崔挹,而宫外,李悦已经琢磨着要釜底抽薪了。
世家那边之所以能有如今这般嚣张,无非是因为他们日子太好过,他们出仕太容易,凭借着一个姓氏,哪怕才学一般,也能得到荫封,举荐,便是参加科举,他们的名声也决定了他们更容易考中。荫封暂时没法动,因为这里面很大一部分是给开国功臣的福利,你当年承诺人家可以与国同休,结果到最后,连荫封的路子都给断掉了,人家没想法才怪!但是举荐和科举,却都是可以变得更加严密起来的。
科举也就不说了,明清的时候已经达到了一个巅峰,各种防作弊的措施,当然,这也得考虑主考官的喜好和立场,你不能主考官是个老成持重的,你却在那里锐意激进。而现在呢,呵呵,科举看的不是你有多少才学,而是你有多少名气!所以,只需要拿出誊抄糊名制这两个杀器,就能暂时杜绝绝大多数的作弊行为。举荐也是一样,现在的举荐,你推荐之后,不需要为后续负责,而若是增加一个连带责任,那就不一样了,在几年之内,你举荐的官员出了什么岔子,那么,举荐人也得承担连带的罪责,那么,大家举荐的时候,就得斟酌一二了。
这般一想,李悦立马开始奋笔疾书起来,他准备写一个详细的条陈,等到假期结束之后就直接送上去,回头,看那些世家会变成什么嘴脸。
第45章
无论是科举,还是荐举,这些想要改革都得有个合适的契机,要不然的话,光是那一堆既得利益者就得上蹿下跳的反对了。大家都说皇帝一言九鼎,但是,那只是相对的,就算是臣子被打断了脊梁,从大臣变成奴才,中央集权达到巅峰的清朝,皇帝也不是真的就能为所欲为的。就算臣子不掣肘,还有八旗这群大爷呢!
像是唐朝这会儿,其实还属于君臣坐而论道的阶段,尤其世家那些大爷,真不是好招惹的,他们或许不能成事,但是坏事的本事绝对一个赛一个强。
不过,对于李治和武昭仪来说,想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契机其实并不是太困难的事情,或者说,没有契机完全可以制造契机,别的不说,制造一起科举舞弊案其实在这个时代并不是太困难的事情,因为这年头的科举本身就充满了漏洞。只要这事闹得足够大,那么,即便是那些世家想要反对,也只得捏着鼻子认了。
但是,这事还没来得及提上议程,长孙无忌那边就闹出了幺蛾子。
长孙无忌年前的时候就想要让李治知道厉害,准备年后就给李治一个教训,告诉他你舅舅还是你舅舅,没了你舅舅,这朝堂你是玩不转的。
长孙无忌的做法其实非常简单粗暴,无非就是唱反调,李治想要做的事情,他们要么就是各种劝阻,要么就是各种拖延,李治不乐意做的事情,他们反而各种折腾,别的不说,李治不喜欢世家,结果呢,几个世家出身的官员没什么拿得出手的功绩,却得到了升迁,而下面举荐还有科举上来的,十有八九都是世家出身,还有一个是被世家拉拢的。
李治只气得七窍生烟,麻蛋,你还是不是我舅舅了,跟我对着干,你很开心是不是。但是事情到了这个地步,除非李治想要两败俱伤,甚至他只会更麻烦一些。民间物议很多时候根本不会管这事是谁做的,他们只会觉得是皇帝昏庸。因此,李治只得捏着鼻子亲自上门安抚长孙无忌,长孙无忌一点也没感觉到,或者是感觉到了也不在意李治的感受,他只想让李治知道自己的影响力,李治如今确实知道了,要不是暂时还拿长孙无忌没有什么办法,李治能现在就让他告老还乡。
朝堂上一群神仙打架,李悦只看得心有戚戚,没这个胆子,没这个脑子,还是不要掺和这些事情了,他还是老老实实会宁州种田吧!因此,天气稍微暖和了一点,李悦就果断提出了要返回封地。
李治也觉得让李悦还留在京城目标太大,尤其以后科举要改革,万一有谁联想到他身上,难免会生出波折,而宁州那边比较偏远,那里又差不多是程知节的地盘,那些世家就算是伸去了触角,也是鞭长莫及,对于李悦来说,的确是宁州安全一些。
不过,临走前,李治还是喜滋滋地告诉了李悦一个好消息,那就是武昭仪又怀孕了。
李悦如今是真的佩服武昭仪了,她进宫之后,除了刚开始需要站稳脚跟的那段时间,后来一年一个孩子,也难怪她后来封后虽说反对的声音也大,但是最终却是不了了之了。这个时代,像是民间婚姻市场上,其实生过孩子的寡妇要比黄花闺女更有市场。因为这年头的婚姻最终目的其实不是为了什么抵抗风险,关键就是要生孩子,证明了自己能生,而且能生出健康孩子的寡妇自然有着更大的竞争力。王皇后再如何出身尊贵,无子就是最大的软肋,而相比较起来,武昭仪接连产子,身体也一直没什么问题,可见她的身体素质如何,这就是典型的母以子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