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会安排在臭号这点,孙暠真不知情,甚至吕炽也没有刻意针对谁。
不排除是敌对派系,专门针对诸葛瑾,政治斗争有时候也会那么小家子气。
“这个诸葛亮有点水平啊!”孙暠调取诸葛亮和庞统的卷子,当然是考官批阅完毕之后的事情。
自从知道诸葛亮和庞统,居然也来参加这次秋闱,他就很好奇他们的答案。
多少也有些诧异,毕竟两人年纪都不大。
诸葛亮被送去荆州,拜入水镜先生和庞德公门下,好像也没几年,就已经可以参加秋闱了?
不,大概只是来探探路。不过就算是探路,他们也用自己最大的努力在答题。
只是他们的答案太稚嫩,甚至有些理想化。同时又走不出固有框架。即是‘现有条件下,还算不错,但还远远不够’的程度。
“三榜问题不大,只是要不要让他们上三榜?”孙暠在犹豫,揠苗助长不是好事。
两人都是真正的天才,无论从现在的表现,还是看过的‘记忆’。
早些时候,甚至还担心诸葛亮是个坚定的保汉派,现在看来‘保汉派’的人设还没有形成。
也有可能他本来不是什么保汉派,只是正好投奔刘备而已……
……………………分割线……………………
十天的批阅时间结束,随着放榜之日的到来,考生们翘首以待,目光都集中在考场的大门。
随着大门缓缓开启,有两三个小吏带着巨大的榜单出来,更有近百名士卒,在驱赶聚拢的人群。
大家都知道,这只是三榜的名单,就算如此,希望这上面能有自己的名字。
天才到底是少数,自视甚高的也并不多。嘴上说不在意的,也在时不时瞄向这边。
“中了,我中了!”有人在榜单上看到自己的名讳和考号,在确认三次后欢呼起来。
“看他得意的样子,不过是三榜而已……”有人调侃,只是这话多少有些酸溜溜的。
三榜的确不是什么好的榜单,大多都是在地方担任县吏,最多就是偏远的县长或者县丞。
只是和以前不同,上了三榜,就相当于以前有了孝廉的身份,算是正式步入仕途。
以前也经常有人,被太守或者县令,任命为县吏或者郡吏,只是那属于临时编制。
可能下一个太守上来,就可能不用你了。
只是好歹先占下位置,才能好好表现自己的才能,让更多人注意到你,在拿出足够的成绩后,某一年举荐孝廉,可能就有自己的份,比如朱儁就是这样。
也有混不下去,另外找机会的,比如程普就是这样。
他原本就是郡吏出身,在孙坚讨伐黄巾的时候,也毅然投入他的麾下。
就说现在,好歹也是安北将军,这也是他故意让贤的结果。
若当初是孙策上位,而且保证不死,如程普等孙坚旧部,至少也是军团长一级的存在。
秋闱制度,说穿了,就是把原本的临时工编制,也给拿出来作为正式官职。
这一次不算,三五次之后的中榜人数,将和以前孝廉制每次选拔出来的总人数相差无几。
其结果就是地方豪绅,无法通过巴结太守或县令上位,甚至子承父业,降低豪绅对地方的把控。
不如说,这才是孙暠的主要目的。
官员的晋升周期会拉长,毕竟以前的郎官,一到地方就是县令郡丞,对基层情况基本不了解。
如今多一两轮筛选,最终上去的,要么是才华横溢,要么就是勤奋上进的。
绝对的公正当然做不到,历朝历代都做不到,毕竟人情掺杂其中,保证大部分如此就很不错了。
连基层是什么情况都不了解,就在地方豪绅的忽悠下,各种瞎操作,瞎指挥的昏官,孙暠不希望出现在大吴。
为此他降低经学方面在科考的比例,就是希望考生能多了解其他领域的知识。
这就是大吴的优势,不管着以前的既得利益阶级,同时本来不依靠既得利益阶级上位。
打算拿捏孙暠的,从他起家开始,就被他整得很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