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小说网

面包小说网>间接路线战略理论由谁提出 > 第84章(第1页)

第84章(第1页)

图8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西方战线之二(从1918年3月21日到11月1日停战)

在促使德国投降的各种因素当中,封锁似乎要算是产生了决定性影响的一个。如果不是遭遇到封锁,德军在自己的国界之内,也许要进行很长时期的顽强抵抗,但这要有另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即在国内避免发生革命。然而,即使德国人民团结一致地起来捍卫自己的国土,并且拼死阻住联军的进攻,但那也只不过是战争结束时间的延长,而德国的失败则是必然的,因为联军方面掌握着制海权,这是英国人的传统武器,他们是必将用来进行封锁的。

当然,最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毕竟还是军事行动。正是军事行动的胜利加快了德国的投降,没有使战争拖延到1919年。这个结论并不等于说,在缔结停战协定的时候,德国的军事实力已经毁灭了,它的军队已经完全崩溃了。也不能说,这是德国向联军方面实行的错误让步。认真分析一下最后100天的战争情况,可以更加肯定‐个古老的真理:战争的真正目的应该是压垮敌人的抵抗意志,瓦解其统治者的心灵,而并不是一定要消灭其军队;战争的胜或负,主要取决于双方的民心士气,对于敌人的直接打击,只有一种间接的影响。真正使鲁登道夫的神经感到震惊的,是联军方面的突然袭击行动,使他受到强烈打击的,是他对于联军战略性突击感到已无能力击退的心理。这种情况对他产生的影响,较之人员、武器和国土的损失要严重得多。

第十五章希特勒的战略

巴兹尔&iddot;亨利&iddot;利德尔-哈特[英国]

[出自《间接路线战略》]

希特勒所进行的各次战役,无论是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前的,还是在这次战争过程中的,都可作为明显的例证,说明他所使用的方法,正是本书前面各章所论述的方法。希特勒在其战争的第一阶段所使用的战略,就是间接路线战略,而且,他亦物质上和心理上,在战场上和会场上,都达到了新的境界。以后,他也给自己的敌人提供了机会,使他们可以利用间接路线来反对他本人。

在战争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要把敌人估计得过低。同样紧要的是,要了解敌人使用的方法,识破他们的企图。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前提,有了这种认识,才能及时预察敌人的行动,并采取预防的措施。一些爱好和平的国家,由于错过了时机,对于希特勒在下一步将要采取什么行动缺乏应有的关注和判断,老是&ldo;赶不上车子&rdo;,不免大吃苦头。任何一个国家,如果在其政府咨询机关中设立一个&ldo;敌人研究部&rdo;,对于战争的各个方面,以及有关战争的一切问题,都认真加以研究,并及时地对敌人的下一步行动加以预测和判断,那一定是大有好处的。

一些民主国家的政府,居然不曾事先看到希特勒所要追求的方计路线,这对未来的历史学家来说,不能不感到大为吃惊。因为历史上还从来没有一个象希特勒这样的人,他不仅野心勃勃,而且竟那样公开明确地叙述了自己行动的根本性质,以及为达到目的将要采取的具体办法。希特勒的《我的奋斗》一书,加上他的许多演说和个别言论,给人们提供了大量的事实,足以说明他的行动方向及其逻辑联系。希特勒这种非常清楚的&ldo;自我表白&rdo;,可以算是最好的证据,说明他所以取得成就,决不是偶然的,也不是什么随和的结果。这个&ldo;自我表白&rdo;也是一个鲜明的实例,说明了一个谚语的正确性:&ldo;人们总要作些蠢事!&rdo;即使是拿破仑,也不曾象他那样藐视自己的敌人,也不敢那样冒险地把自己的意图完全说了出来。希特勒在这方面所以敢于明显地表示出无所顾忌,正是因为他认清了人们的一个通病,那就是&ldo;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rdo;。希特勒懂得一条原则:把东西经常放在最明显的地方,可能是进行伪装的一种好手段,因为放在明显位置上的东西,反而不易为人注意;有时,最直接的行动路线,反而是最能出敌意料的。这正如保密问题上的技巧一样,尽量把大多数事情都公开发表出来,就可以使人们不去想象或者怀疑还有少许秘密的存在。

英国的第一流间谍劳伦斯曾经指出,列宁是这样一个人,他不仅设想了一个革命,实行了一个革命,而且巩固了一个革命。这个评语对于希特勒也同样实用,而且还可以加上一句:他还&ldo;写出了&rdo;一个革命。这一点是很明显的。希特勒曾经用过布尔什维克革命的方法,从中获益不少。他不仅学会了如何夺取权力,而且学会了如何扩张权力。列宁曾经说过,&ldo;在战争中,最健全的战略,就是一直等到敌人在精神上已经涣散之后才开始作战,这样,一个致命的打击才有容易完成的可能。&rdo;

希特勒曾经说过,&ldo;我们真正的战争早在军事行动开始以前就在进行了。&rdo;劳希林在其所著《希特勒的自供》一书中引用了希特勒的言论。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希特勒宣称:&ldo;在战争尚未打响以前,设法使敌人先在精神上崩溃,这是我最感兴趣的问题。任何一个曾在前线参加过作战的人,都会希望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流血。&rdo;

希特勒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这个问题上面以后,就使自己的思想开始与德国军事思想的传统趋势分道扬镳。一个世纪以来,德国的军事理论一直把&ldo;会战&rdo;看成是最主要的东西,而且率领着一大批国家,沿着一条很狭窄的路线来发展他们的理论。他们把普鲁士的战争哲学家克劳塞维茨奉为自己的教主,全盘接受了他那些很难于领会的格言。例如,&ldo;以流血的方法来解决危机,力图歼灭敌人的军队,这就是战争第一胎的产儿……只有进行巨大而全面的会战,才能产生伟大的结果……血液永远是胜利的代价……我们不要听信,而且不想听信那些认为不必流血便可获胜的将军们。&rdo;克劳塞维茨拒不承认下述的观点:有一种巧妙的方法,可以不必大量流血而能解除敌人的武装和制服敌人。这也就是战争艺术的真正体现。他痛斥这种观点,认为是从&ldo;慈善家&rdo;幻想中贩卖出来的一种思想。克劳塞维茨没有看到这样一个事实:即这种思想的基础是对国家的利己主义,是希望为本民族寻找一条有利的出路,而并非单纯的折中妥协办法。结果,许多将军盲目地变成了克劳塞维茨学说的信徒,总是一有机会便去寻求会战,再也不想预先创造一种于自己有利的形势。所以,在1914至1918年的战争过程中,战争艺术竟变成为只不过是相互屠杀的一种程序。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