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三国志&iddot;吴书&iddot;周瑜传》的记载,赤壁之战应该分为四个阶段:1刘备&ldo;进住夏口(今武汉三镇之汉口),遣诸葛亮诣权&rdo;;2&ldo;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rdo;,初一交战,曹军败退,引次江北;3黄盖烧尽曹军船只,并延及岸边营寨,周瑜等率领轻锐部队擂鼓而进,大败曹军;4刘备与周瑜追击曹军,至于江陵。其中又以火烧乌林之情节最为精彩。
有学者质疑说,双方初战于赤壁,再战于乌林,一战涉及两地,为什么称之为赤壁之战呢?我向冯金平先生求教,他回答说:&ldo;中国历史上的战争,往往以初战之地命名。例如,晋楚城濮之战(初战于城濮,再战于陶丘)、楚汉成皋之战(初战于成皋,再战于滎阳)、袁曹官渡之战(先后战于官渡、乌巢、仓亭),都是以初战之地命名。赤壁之战,也是循此惯例。&rdo;
赤壁山临江而立,有摹崖石刻&ldo;赤壁&rdo;二字,一说是周瑜所书,一说是唐朝人所书,一说是宋朝人所书,一说是明朝人所书。赤壁山之北麓,有赤壁大战陈列馆,有1000多件三国时期的出土文物陈列其间,包括刀、枪、剑、戟、弩机、箭镞、铜镜、以及东吴和蜀汉两国使用的钱币。这些珍贵的文物足以证明,赤壁之战的历史确实无虚。
根据历史资料显示,自两晋以来,赤壁山一带就不断有文物出土。其一,有《三国志&iddot;吴书&iddot;吕蒙传》注引盛宏之《荆州记》载曰:&ldo;蒲圻县有吕蒙冢,中有一骷髅极大。蒙形体长伟,疑即蒙之骷髅也。&rdo;赤壁大战时,吕蒙为中郎将,十年后为大都督,以白衣渡江u,擒杀关羽父子。其二,又有南朝《宋书&iddot;符瑞志》记载:&ldo;孝武帝大明八年六月,江夏蒲圻获铜路鼓,四面独足,鄂州刺史安陆王子绥以献。&rdo;这种路鼓,是古代行军用来计算和报告里程的器具。其三,唐朝诗人杜牧有《赤壁》一诗云:&ldo;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rdo;三国时期的兵器,恰以戟和矛为盛。其四,宋朝诗人谢枋得在他的《叠山集》中记述说:&ldo;予自江夏溯洞庭,舟过蒲圻,见石崖有赤壁二字。至今土人耕地得箭镞,长尺余;或得断枪折戟。其为周瑜破曹军处无疑。&rdo;
赤壁山的后面是南屏山,有诸葛亮祭风的七星坛,又称拜风台,为道教中人于1936年重建,内藏二十五块大理石碑,刻有李白、杜牧、戴复古、秋瑾等历代名人咏叹赤壁之战的诗词。南屏山的后面是金鸾山,有庞统的凤雏庵,建于清朝道光年间,原为九重大殿,今仅存最上面的一重。庵前有千年银杏树一株,相传为庞统亲手栽种,生长得雄壮挺拔,茂密的枝叶接天蔽日,形成一片怡人的绿荫。1986年3月1日和4月9日,在金鸾山西北坡发掘两座东吴墓葬,其中2号墓为都尉陈文和之墓。孙权黄龙三年,大将军吕岱为蒲圻之镇牧,陈文和乃是吕岱麾下的一名武官。
按照《三国演义》的记述,曹操帐下幕宾蒋干游说江东,遇见庞统,以为异人也,与之相携过江,荐之于曹操。彼时曹操为长江风浪所苦,庞统遂献连环计。曹操大喜,依计而行,将大小船只搭配成排,或三十为一排,或五十为一排,首尾用铁环连锁,上铺阔板,任他浪潮上下,亦可走马如平地。其后,诸葛亮在拜风台上披发仗剑,步罡踏斗,向苍天借来东风。周瑜即以火攻曹营,一时之间,火趁风威,风助火势。曹营之中,大船小船连锁在一起,无法逃脱,竟然被烧成一片火海。诸葛亮与庞统,其一为卧龙,其一为凤雏,用他们超乎常人的智谋,为打败势力强大的曹操创建了传奇的功勋。
诸葛亮真的具有某种神奇的超能力,能够向苍天借来东风吗?庞统真的向曹操献过连环计,使得曹操大军一败涂地而不可收拾吗?经历了1800年的岁月之后,东风与连环计已经成了赤壁大战之中最令人不可思议的秘密。
学术界的疑问
关于诸葛亮借东风,学术界向来存有许多疑问。
第一个疑问是:三国时期有帆船吗?例如,文史专家胡小伟先生便否认三国时期有帆船的存在。据他考证,舟船之帆,始自于南北朝时期张有帆幔的小车,可以借助风力推行或者拉行。那时候的&ldo;帆&rdo;字,写作&ldo;颿&rdo;。《说文解字》曰:&ldo;颿,马疾走也。从马、风声。&rdo;宋朝徐铉注曰:&ldo;舟船之帆,本用此字。&rdo;胡小伟先生因此质问说:&ldo;三国时期既然没有帆船,还要诸葛亮借东风做什么?&rdo;
三国时期有楼船。唐朝诗人李白有诗云:&ldo;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rdo;这种楼船,是一种具有多层建筑和攻防设施的大型战船。三国时期,东吴造船业发达,所建楼船可高五层,能载兵3000人,船上矛戈林列,旗帜纷飞,巍峨雄壮,攻守有力,宛如水上堡垒。
可是,三国时期是否真有帆船的存在呢?赤壁大战陈列馆有几艘楼船模型,都是帆幔高挂的模样,想来亦可称之为帆船。我以为是根据历史资料复原的作品,仔细一打听,却原来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摄制组当年使用过的样船。
胡小伟先生与《三国演义》摄制组究竟谁对谁错呢?我花了很多时间去考证帆船的历史,在晋朝文学家左思《吴都赋》里找到&ldo;楼船举颿而过肆&rdo;的记述。由此可知,汉晋时期,虽然无有帆船之&ldo;帆&rdo;字,却有举&ldo;颿&rdo;之楼船。到了唐朝,便可以欣赏到&ldo;孤帆远影碧空尽&rdo;的美妙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