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说书人,都是通过数年时间,乃至十数年时间精雕细琢某个故事,才能将之彻底的完善下来。
而听众们也都明白这个行当的艰辛所在,所以就算听到了重复的故事也不会嫌弃什么。
大家都很包容,千百年来所创作出来的故事也就那么些,还偏偏受到信息传播渠道狭窄的限制,无法被更多人知晓。
能够听到一个好故事,顿时就会在这个圈子里面掀起一阵波澜。
农业社会,经济发展并不均衡,有钱人或许还能有更多的娱乐项目——听曲、看戏、豢养家姬,或者干脆出入娱乐场所寻芳觅色。
可是生活小康或者生活贫苦的百姓又怎么办?
人活着并不只是为了吃饭,除了物质生存外也需要精神享受才能平衡下来。
长时间的处于机械工作状态只能让人发疯,从而大大降低工作效率。
白天还好说,晚上天黑了以后除了关灯上床去制造生命,总不能就剩下睡觉了吧?
于是口口相传的故事,就成为了很多人家最方便也最便宜的选择。
白天去听一段故事回来解说给周边邻居或者干脆就是家人听,那真是难得的享受。
左邻右舍当中有这么个人,能够活跃很多的气氛,也总能受到不少欢迎。这年月活的好不好,先看你和身边的这些人关系如何了。
所谓远亲不如近邻,说的就是交通不方便的时代周围生活圈对每个人的重要意义。
而经常来瓦子里面听故事的人群,本身也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圈子。
最近有什么好故事出现,全都会第一时间得到消息。
不过因为本时代的信息流传速度和渠道限制,所谓的第一时间其实也没多快。
尤其是谁都知道,说书人既然开讲了某个故事,那么按照惯例今后肯定还会继续再说。至于再讲一次还是两次,又或者是许多次,则就要看故事本身的受欢迎程度和说书人的脑袋里面装着多少货了。
故事多一点的艺人重复率较低,至少也会间隔个把月才会重复之前的故事。
有些人说的故事长,很可能会间隔三五个月的时间,才会拾起来原先的故事。在再创作的基础上,重新讲一遍也是有的。
不过类似这样的说书人,整个东京能找出来的也就屈指可数了。
绝大多数的说书人,也就心中有三五个故事能拿得出手。其他时间大多都是照抄别人的故事来讲,反正这年月也没有艺术版权的说法。
这故事你能说,我自然也能讲。
若是稍稍还讲点脸面,那么至少会把故事里面的主角换个名字。
你的主角叫张三,我的就叫李四;你的女主人公叫杜六娘,我的女主人公就叫公孙九娘;你在西山一窟鬼,我就东谷两群狼;反正大体上还是要改变一些细节。
至于彻底不要脸的人,则是听完这个故事后,直接就拿过来用。
原汁原味,半点手脚都不动。反正你说什么我也说什么,跟风赚钱就是了。
那家瓦子里面有个好故事传出来了,若是受欢迎,很快就能风靡整个东京城。
凭什么?
就是山寨精神在作怪。
所以看见丁阳如今的故事很受欢迎,接连2天吸引来的客人越来越多,瓦子里面的说书人就坐不住了。
反正读书人也说过,天下文章一大抄,窃书不算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