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宋九想退,皇帝会同意吗?况且宋九又不是六十七十高龄,凭什么退啊?
“我担心玉儿。”
让宋玉下南洋去磨砺,潘怜儿又赞成又害怕。看到宋宝成长起来,潘怜儿颇是心动,并且宋宝在下面做得很好,赵匡义下诏调到秦州时,百姓写万名书请转运使留请,又呆了一年多后,赵匡义又下诏调到邠州,但这一回是知州了。百姓再次留请,但这一回宋九没有同意了,写信给儿子,马上走!
父子二人威震西北,是美名,但弄不好也是祸事。
宋宝这才悄悄离开灵州,去了邠州。
可能宋宝永远达不到宋九的高度,但他某些作风颇有宋九风采,小心谨慎,勤奋努力,这一辈子在仕途上也不会太差了,最少比几个舅兄要强。
如果没有在海外磨砺呢?
然而海上风险太大,就是到了南方也未必适应那种天气,所以潘怜儿一直焦心挂肚。
特别是这个谣传出现后,若是宋玉在回来的路上出事,那更坐实了这种谣传。况且与高家也约定好了,等到宋玉回来,鱼娘出嫁。
“海上虽有风险,但这些年来出过多少事故?想一想替朝廷押运税粮的荆湖厢兵吧。若是你担心,莫要忘记,我家与你娘家在海外有二十多艘船,那些人也是人,那么会给坐实了别人的口证。”
潘怜儿不语。
丈夫意思她懂的,想要士兵不怕死,做为主帅第一个就不能怕死。因此每次作战时,丈夫那怕不指挥,也站在前线。
想要下属清廉,自己同样要带头清廉。
如果影响深远,象李广带的兵虽悍战可目无纪律,程不识的军队就军纪森严了。
不过……
“都回来了,再说这些何用,当初还不是你同意的。不做事便罢,一做事就会有好的一面,不好的一面。不要活在别人的世界里。”
比如宋家门丁单薄,于是潘怜儿当初很急。有了两个儿子,还要纳妾。相信纳妾纳得多。潘怜儿多少也不高兴。然而怕人说闲话儿。玉苹也是如此,所以当初南下时。才被几个太祖父欺负。明明不高兴了,几个异母兄弟掳到宋朝,依然央请自己花了一些钱,在开封郊外买了一些地,置办了一些房舍,用以安顿他们。
也不能不尊重别人的意见,可尊重不是完全听从,那是没长脑子的表现。
但宋九也在纳闷儿,这个谣传是谁发起的?
大苏端上菜。
宋家养了不少人。但关系有点复杂,很难说他们是家丁,还是侍卫,可能僮客奴仆,或者客气地说法,傔客。男子多是保护宋家,或者随宋九南下北上,女子宋九让她们出去做工,替儿女们攒一些钱。包括郭二他们死了。这些妇孺宋家继续收留着。
实际多半是以前雇佣的老人,然而衣不如新,人不如旧,宋九基本用的就是这些人。后来没有雇佣新人了。有时候他们也主动做一些家务,如打扫卫生的什么,或者做一些粗活。家中带孩子。做饭菜,洗衣服。就是李婆婆,以及后来雇佣的两个妇人。玉苹与大小苏回来了。李婆婆也老了。大小苏便主动顶替李婆婆做一些家务活。
饭菜很可口。
四月天气始热,晚风吹来习习的月季花香。
宋九呷着甜酒,边逗弄着几个小女儿,忽然一个黄门到了宋家,让宋九进宫议事。
石普等人风尘朴朴从辽东回来了。
……
“臣有付陛下重托。”石普道。
这次与前几次不同,虽然也败了,也必然败,就算石普有完颜阿骨打的能力,他不是女真人,没号召力。主要是乌玄明能力问题。没有一个好的领导人,又是最强契丹,女真必然会败。但以前无论怎么败,总保住了一些家底子,随后又东山再起。但这次不同,全部打残了。让辽国杀的杀,降的降,逃的逃,再也没有崛起的机会。
女真对辽国牵制作用有多重要,石普是知道的,况且为了这个女真,朝廷前后投入多少钱下去!
“石将军,你将详细情况说一说。”
“可恨乌玄明!”石普咬牙切齿地说。若非可能还会用到这个人,石普在船上就想将乌玄明推下大海去。
石普将真相徐徐说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