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o;是,您怎么知道?&rdo;小宛抬起头,&ldo;奶奶,您跟我说说,梅英到底是怎么样的人?&rdo;
&ldo;美女。&rdo;奶奶赞叹,一脸崇仰留恋,&ldo;我从来都没有见过第二个比她更美的女人。那举手投足,风度身段,真是漂亮。每个表情每个动作都漂亮,说话的声音又好听,笑起来眉毛弯弯的,哪里像现在那些自称美女的半吊子,用眉笔口红涂两下就上台选美,呸,给若小姐提鞋也不配!&rdo;
小宛再闷也忍不住笑起来,奶奶评价美女的口气就像个有心无力的老男人,颇有几分色迷迷的味道。由此她知道一个真理,原来一个真正的美女,不仅可以迷男人,也是会迷女人的。
&ldo;梅英那时有多红?&rdo;
&ldo;梅英有多红?那时候有句话,叫作&lso;武听天、文听梅&rso;。&rdo;奶奶一旦打开了话匣子,就再也关不上了,往事滔滔地流出来,就好像发生在昨天一样记忆亲切,&ldo;这&lso;天&rso;指盖叫天,&lso;梅&rso;就指若梅英。一个意思是说,看武戏要看盖叫天的,看文戏要看若梅英;另一重意思,则指的是观众,是说那些粗鄙武夫喜欢看盖叫天的戏,斯文人却多半喜欢若梅英。北大、清华的学生够斯文吧?若梅英的戏迷不知有多少!有个故事,说是有一次若梅英在礼拜日首场演出《游园惊梦》,可是那一天大学里请了位著名教授来开讲座,学生们急的呀,到底是听教授的呢,还是听若梅英?你猜结果怎么着?&rdo;
《游园惊梦》?小宛心里一惊,随口猜:&ldo;那还用问?一定是都跑来听若梅英,把教授冷落一旁了。&rdo;
奶奶笑着摇头:&ldo;到底是大学生,哪有那么不知轻重的?&rdo;
&ldo;那……还是听教授讲座,没来看戏?&rdo;
奶奶仍然摇头:&ldo;如果是那样,怎么见得我们若小姐红呢?&rdo;
小宛不懂了:&ldo;难道一半人听讲座一半人听戏?&rdo;
奶奶笑了:&ldo;都不是。原来呀,到了周六那天,学校突然宣布说教授临时有要事在身,讲座改在下周一举行了。&rdo;
&ldo;是这样啊。&rdo;小宛也笑了,&ldo;那学生们不是正中下怀?&rdo;
&ldo;故事还没完呢‐‐那些学生当时也在想,这可太巧了,就像你说的,正中下怀。到了礼拜日早晨,一个个梳洗了,油头粉面长袍青衫地,齐刷刷跑到戏园子里来,打扮得比上课还齐整。坐下来一看,你猜怎么着?原来第一排贵宾席上坐的,正是那位有要事在身临时改了讲座日期的名教授!&rdo;
&ldo;真的?&rdo;小宛瞪大眼睛,&ldo;这太戏剧化了!奶奶,不是您瞎编的吧?&rdo;
&ldo;咦,我怎么会瞎编?这都写在文章上的。&rdo;
&ldo;还写了文章?&rdo;
&ldo;是啊,当时有个小报记者,笔名叫做什么张朝天的,天天来捧小姐的场,写了好多锦绣文章来赞小姐,其中一篇,就写的这件事呢。&rdo;
万事经过了记者的笔,可就不那么十足实了。小宛猜奶奶对事情的真相并不清楚,大凡人总喜欢记住风光的一面,宁可把经了夸张演绎的故事当本来面目,却把自己亲身经历怀疑起来,时日久了,便干脆忘记本原,只记得那演绎过的野史了。
她咽了口唾沫,小心翼翼地问起那个最重要的问题:&ldo;奶奶,您是不是有一张若梅英《游园惊梦》的戏曲唱片?&rdo;
&ldo;是啊。不过不知道放到哪里了。人老了,就记不住事儿。&rdo;
小宛又愣住了,那么,自己是怎么得到那张唱片又把它交给爸爸的?
奶奶沉浸在回忆中,对孙女儿的不安并未在意,只眯着眼细说当年:&ldo;梅英梳头的时候,可讲究了。她的梳妆台和椅子面都是真皮包铜的,烙着花纹,又洋派又贵气,镜子上有镜袱,椅背上有椅袱,都是织锦绣花的。化妆箱和桌子配套,头面匣子摆开来足有十几个。哪个匣子里放着哪些头面,都是有讲究儿的,从来错不得。有时候她自己放忘了,就会问我:&lso;青儿,我那只凤头钗子在哪儿呢?&rso;我找给她,她就笑,又像愁又像赞地,说&lso;青儿,要是没有你,可怎么办呢?&rso;&rdo;
小宛听奶奶捏细嗓子拿腔拿调地学梅英有气无力的说话,忽然觉得辛酸。已经是半个多世纪前的故事,可是至今提起来,奶奶的脸上还写着那么深的留恋不舍,也许,那不仅仅是梅英一生中最春guang灿烂的日子,也是奶奶最难忘的百合岁月吧?
&ldo;原来奶奶的小名叫青儿。&rdo;
&ldo;是若小姐给取的。&rdo;奶奶眯起眼睛,望进老远的过去,&ldo;遇到若小姐前,我一直在西湖边上要饭,那年遇到若小姐来杭州演出,也是投缘,不知怎么她一眼看上了我,问我,愿意跟她不?我哪有不愿的,立即就给她磕了头。小姐说,你在西湖边遇上我,就好比白娘子在西湖遇上小青,就叫你做青儿吧。这么着,我就叫了青儿。&rdo;
&ldo;这么传奇?&rdo;小宛瞠目结舌,觉得故事越翻越奇,原来每个人的过去说起来都是一本折子戏,&ldo;奶奶,那时候您有多大,就记得这么多事?&rdo;
&ldo;八岁。&rdo;奶奶毫不迟疑地回答,&ldo;我八岁跟的若小姐。开始什么也不懂,要她耐着性子一点点地教,到了十一岁,已经是她最好的助手,半刻儿离不开。她开始什么事都同我商量,拿我当大人一样。可是每次出堂会,又把我当小孩子,记着带吃的玩的回来给我。有一次一个广东客人请堂会时开了一盒有两个鸭蛋黄的月饼,我站在旁边看得眼馋,急得直吞口水。小姐走的时候特意要了一块包起来好让我回去吃,路上不知被谁压扁了,皮儿馅儿的都粘在一起,小姐连叫可惜,说尝不出味道了。可是我吃着还是觉得很好吃,从来都没吃过那么好吃的月饼。&rdo;奶奶的声音里渐渐充满感情,&ldo;若小姐比我大六岁,对我,既是老板,也是姐姐,要是没有她,我可能早饿死病死了。&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