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艺起兵幽州(今北京一带),后归附唐朝,成为唐朝初期的重要将领。
左难当、冯盎、李义满等人也在不同的地区起兵反抗隋朝统治,自称帝王,且有相应的称号。在这个历史阶段,起义军首领称帝事件频发,这里不再一一罗列。《隋唐演义》和《大隋兴衰四十年》是对隋朝农民军起义记录比较详细的两本历史着作,感兴趣的读者朋友们可以找来深入了解一下。
因隋炀帝杨广南巡,不理朝政,统治力量空虚,这些起义军在同隋军的作战中,逐渐从分散走向联合,形成三支强大的起义军,即河南的瓦岗军,河北的窦建德军,江淮的杜伏威军。
除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还有许多不成气候的小股势力形成了土匪贼寇,在各地劫掠,骚扰民间,给当地百姓带来了更多的苦难。
而隋炀帝身边的阿谀奉承之徒,如被称为杨家奴的王世充、裴矩、宇文述、虞世基、郭衍等人,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和利益,却故意隐瞒各地的揭竿起义之事和战况,不向隋炀帝报告实情。
正如内史侍郎虞世基,他很了解隋炀帝那骄奢淫逸、好大喜功且刚愎自用的性格特点,尤其对有关农民起义的坏消息更是深恶痛绝。于是,每当有战线将领或是地方郡县的官员心急如焚地前来禀报战况失利并紧急请求支援之时,虞世基总会不动声色地将这些报告暗中加以压制或者干脆大幅削减其中关键信息。
他面不改色心不跳地向隋炀帝进言,轻描淡写地说道:“启禀陛下,此等无非是些许鸡鸣狗盗之徒罢了,那些郡县的官吏们已然全力展开追捕行动,相信用不了多久便能将其一举剿灭干净,恳请陛下无需为此劳神费心啊!”
隋炀帝听后,竟觉得虞世基所言甚是有理,不仅对他的话深信不疑,甚至有时候还会大发雷霆,严厉斥责那些如实前来报告军情的使者,怒斥他们信口胡诌、妖言惑众。就这样,由于虞世基的瞒天过海之计屡屡得逞,隋炀帝始终被蒙在鼓里,对于国内日益猖獗的盗贼之乱一无所知。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的盗贼势力愈发壮大,犹如燎原之火迅速蔓延开来。众多郡县纷纷沦陷于盗贼之手,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但这一切都未能传入隋炀帝的耳中。
再说上面我们提到过的隋将杨义臣,智勇双全、威名远扬。他率领着精锐之师,与河北地区的数十万贼兵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战。战场上,金戈铁马,喊杀声震耳欲聋。杨义臣身先士卒,指挥若定,麾下将士们更是奋勇杀敌,锐不可当。经过一番激烈鏖战,最终杨义臣大获全胜,成功地击败了这群穷凶极恶的贼寇,并将其中不少人收归己用。
随后,杨义臣派遣驿卒快马加鞭,将此次辉煌的战果详细地上奏给了身在京城的皇帝。隋炀帝得知这个消息后,不禁大吃一惊,长长地叹息一声说道:“朕先前竟然不知这贼势已然如此严重,杨义臣所降服的贼人怎会如此之多啊!”
一旁的大臣虞世基见状,赶忙上前一步,拱手作揖道:“陛下息怒,虽说这些小贼数量众多,但终究只是乌合之众,成不了什么气候。然而如今杨义臣大破贼军之后,手中掌握着重兵,且长期在外统兵作战,此乃最为不妥之处啊。”
隋炀帝听了虞世基这番话,心中暗自思忖片刻,觉得甚有道理。他担心杨义臣拥兵自重,日后可能会生出祸端来。于是当即下令,火速召回杨义臣,同时还下令解散其所属军队。接到圣旨后的杨义臣虽心有不甘,但也只能无奈遵旨行事。就这样,原本已经被打压下去的起义军失去了强大的对手,趁势又重新崛起,再度变得猖獗起来。
长期逗留在江都的隋炀帝,还在整日沉迷于女色和享乐之中。他建造了豪华的迷楼,广纳吴地之吴娃(指江南美女),专门用来享乐,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醉生梦死,完全不顾国家大事和百姓疾苦。
正如那时船夫的哀唱:“我兄征辽东,饿死青山下。今我挽龙舟,又阻隋堤道。方今天下饥,路粮无些校。前去三千程,此身安可保!寒骨枕荒沙,幽魂泣烟草。悲损门内妻,望断吾家老。安得义男儿,焚此无主尸。引其孤魂回,负其白骨归!”(出自唐代诗人褚载的《吊古战道》)。
迷楼是隋炀帝时期所建离宫别馆的一部分。离宫别馆旧指正宫之外供帝王出巡时居住的宫室,主要用于帝王的游猎、休闲,同时也是处理政务的政治中心,还涉及宗教、军事等活动。
到了隋炀帝杨广这里,离别公馆却变成了供其极尽享乐之事的地方。楼阁上下,轩窗掩映,幽房曲室,玉栏朱柱,互相连属,回环四合,曲屋自通。步入迷楼,令人意乱神迷,不知所在。隋炀帝在其中沉迷于享乐,不理政事,满耳笙歌满眼花,满楼珠翠胜吴娃。
迷楼以其错综复杂的结构、精美的装饰和无尽的奢华令人叹为观止。隋炀帝在这座豪华建筑上倾注了无数的心血和财富,试图通过它来展现自己的权力和地位。然而,正是这种过度的奢华和放纵,为隋朝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从建筑艺术的角度来看,迷楼无疑是一座杰作。它巧妙地融合了当时的建筑技术和艺术理念,展现了古代工匠们的智慧和才华。每一处雕刻、每一幅壁画都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成为了永恒的艺术瑰宝。
然而,迷楼的背后意义却远不止于此。它更是隋炀帝个人悲剧的写照。这座建筑见证了他从权力的巅峰跌落至谷底的过程,也见证了他从一个想要励精图治的君主沦为暴君的悲剧性转变。隋炀帝在迷楼中度过了无数个日夜,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忽视了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疾苦。
此外,迷楼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奢靡风气。在隋炀帝的引领下,整个社会都陷入了一种盲目追求奢华和享乐的氛围中。唐代诗人李商隐在《隋宫》一诗写到:“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这种风气不仅加剧了社会的不公和矛盾,也为隋朝的灭亡埋下了隐患。
迷楼不仅是隋炀帝个人享乐、奢华统治的象征,也是隋朝奢侈之风的体现,更是他个人悲剧的缩影。它的存在加速了隋朝的灭亡,成为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符号,代表着这个朝代统治者的荒淫无道的终结。可谓是“君不见秦皇爱阿房,死葬骊山侧。炀帝爱迷楼,死葬迷楼北。”
值得一提的是,隋炀帝修建的迷楼不仅是一个淫乐场所,其中还悬挂了大量的春宫图。春宫图在中国古代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于汉朝,最初用于性教育的媒介,后来逐渐演变成具有艺术价值的作品。明清时期,春宫画尤为流行,成为文人雅士欣赏和收藏的对象。
在中国古代,春宫图最初作为性教育的媒介,用于传授性知识和技巧。此外,它还常被用作避火图、护书或嫁妆画等,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性文化和风俗。春宫图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其存在和流传反映了人类对性、爱情和美的追求,同时也折射出社会、文化和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在探讨这一主题时,我们应保持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同时也要遵守社会道德和法律法规,避免不适宜的内容传播。
迷楼在隋炀帝时期建成后,历经多次战火和自然灾害,最终毁于大火,有诗云:“迷楼今不见,禾黍遍丘墟。”但迷楼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刻的历史内涵,成为了后人研究和反思的重要对象。至于迷楼和吴娃,虽然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隋炀帝的个人生活荒淫无度,但并不能成为导致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这些因素更多地是加剧了隋朝统治的危机,而非根本原因。
因此,我们应该从更广泛的历史背景和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角度来审视隋炀帝的灭亡。同时,也要认识到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多因素性,避免简单地将历史事件的真相归因于单一因素。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铭记历史,珍惜当下,避免发生迷楼、吴娃之祸端。
时任治书侍御史(负责弹劾的各类案件与事务的官员)韦云起看到奸臣当道,心中着实为朝廷着急。于是,瞅准时机,在好不容易才凑成的一次早朝上,神情严肃地呈上奏折。
随后义愤填膺地弹劾道:“皇上,虞世基以及御史大夫裴蕴身负重任,位高权重,掌控着朝内朝外的诸多事务。然而,当四方边境纷纷传来紧急军情时,他们竟然隐匿不报,对朝廷隐瞒实情!事实上,贼人的数量极为庞大,可他们在上呈给陛下的奏章中,刻意裁减相关言辞,轻描淡写地描述贼人的规模。正因如此,陛下误信了他们所呈报的虚假信息,以为贼人数量稀少,于是派遣出征的兵力严重不足。这直接导致敌我双方力量悬殊过大,官军每次前去征讨都以失败告终。长此以往,不仅官军屡屡受挫,士气低落,更让贼党的势力得以日渐滋长蔓延。微臣恳请陛下将世基和裴蕴二人交由相关部门彻查审讯,依法追究其应负之罪责!”
就在此时,大理卿郑善果站出来上奏反驳道:“韦云起此举实乃诬陷朝中名臣,他所说的话毫无根据,纯属子虚乌有。他这般行径绝非出于对朝政的公正批评,而是妄图借题发挥,树立自己的权威,肆意作威作福罢了。”
由于郑善果的这番言论,最终韦云起遭到贬谪,官职从治书侍御史被贬为大理司直(负责刑狱案件的审理和监督的官职)。
经此事件,朝廷大臣们皆暗自揣度。大家都是明白人,不少人看出了杨广此时已听不得逆耳忠言,更加刚愎自用。杨广此举,无疑是堵塞了忠臣进谏之路。那些原本还想着为国为民直言的官员,此刻也纷纷闭紧嘴巴,生怕步了韦云起的后尘。
隋朝的朝堂之上开始弥漫着一股腐朽之气。民间百姓亦有所耳闻,人心惶惶,对朝廷的信任逐渐瓦解。而杨广对此毫无察觉,依旧花天酒地,骄奢淫逸,终日沉浸在吴娃的温柔乡中,依旧我行我素,做出种种劳民伤财之,。
隋朝的统治根基,仿佛一座摇摇欲坠的大厦,只待一场风暴来袭,便会轰然倒塌。那么,这个末路王朝究竟是在等待谁来拯救,还是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被历史的洪流所淹没,被新的势力所替代?我们下章将继续接着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