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间,朝堂上显得乱糟糟的。
不过,自六部诸司衙门以上,却都在保持着沉默。
他们隐约的嗅到了一丝阴谋的气息。
于是,在众人的催促下。
留守京师的内阁大臣杨士奇,不得不走了一遭东宫,打探消息。
杨士奇并没有待多久,便脸色铁青,拂袖而去。
稍晚,有奏章从东宫送往通政司,然后送入监国案头。
奏章的内容也很快就被流传了出来。
通篇白话,满篇文字,总结起来,就是东宫对监国的首次施政举措,表示支持。
言及白话奏章,有表达整齐清楚,不用费时揣测,提高施政效率等好处。
在末尾,更有皇太孙和皇太子两位的印章加盖。
太子爷的印章,自然是皇太孙偷拿来盖上去的。
虽然这份奏章,是用白话写的,也表明了支持。
但并没有提及认同。
支持和认同,还是两码事的。
但是奏章的内容传出来后,朝堂上又是一片震荡。
大多数人,都认为,这是东宫在退让示弱,在新任监国汉王殿下面前,表示不做对的意愿。
于是,原本站队东宫的官员们,纷纷愤愤不平,无数的奏章雪花片一片的飘到监国的桌子上。
然而,随着东宫的一份白话奏章,朝堂上也开始陆陆续续的出现更多的白话奏章。
毕竟愿意辞官回家的人,还是很少的。
读书一辈子,为的不就是能入朝为官吗?
既然东宫都不反对,大伙没了能撑腰的人,自然不愿意拿自己头上的乌纱帽冒险。
没几日,反对白话,和默许白话,瞬间形成了两个阵营,一时间势均力敌。
然而,又几日后。
也不知道汉王殿下是怎么想的,竟然让人在城中,宣读白话朝政谕令,更是将部分用白话奏请施政方略的奏章一并诵读,更是点名上奏之人的名字,赢得满城百姓赞许后,朝堂上顿时风向一变。
为官一方,谁不想自己的名声为百姓所知。
谁不想,自己的政治理论,被百姓所认同和拥护。
往日里,之乎者也的政策奏章,百姓看不懂。
更不知道,那些事关日常的国朝政策,究竟是谁提出来的。
显然可好,监国让人在满城可出宣读政策奏章,宣扬上奏之人。
百姓们能听得都懂了。
上奏政策的官员名字,也能被百姓记住了。
这可是在百姓面前刷名声的好机会。
于是,一时间朝堂上,支持白话奏章的官员越发的多了起来。
什么圣人言论,圣人文字?
有自己的官声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