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乎者也,云里雾里的,能让百姓知道自己名字?
一片通俗易懂,甚至夹带几句下泥巴人脏话的奏章,瞬间就能收获百姓拥戴。
原则是可以转变的。
底线是可以接着降低的。
唯有如此,官职才能上去。
除了东宫,首先采用白话奏章的某位官员,虽然实职没有升上去,但是文官散阶,却是实实在在的被提了两级。
肉眼可见的好处,名声的传播。
就算是再固执的官,也愿意试上一试。
而随着朝廷邸报上,也开始采用白话后,整个朝廷里,满目白话奏章。
负责监国的汉王殿下,为此高兴不已,有传闻,当晚在王府,连喝三壶佳酿。
然而,还没有人反应过来。
大明朝政奏章开始采用白话后,会带来怎样的后果。
就算有部分人看到了,但在利益面前,他们再次的选择了无视。
就如前朝。
就算是圣人世家,山东那一家子,好像在活命和利益面前,也是第一个俯首臣称的。
白话,短时间在朝堂上,取得了胜利。
然而,大明天下,并非只有朝堂。
自淮扬,乃至苏杭。
抵临应天的地方,汇聚了天下半数财富,也堆砌出了无数的名门望族。
有钱了,就要读书。
几代人读下来,便有了士林名声。
也便掌握了江湖话语。
朝中的事情,随时随地的传到江南各地。
他们在朝中的家人、好友、乡邻、同学,被大势压迫的不能发声。
涉及官场存留,不说话不反对算是最后的对抗了。
朝堂上,仍然需要有他们的人,作为代表,维护利益。
但是在朝堂外,他们这些地方望族,却已经开始不断的串联。
“斯文扫地!”
“士林不齿!”
“国朝有奸佞横行,荼毒朝堂,祸害我大明江山社稷!”
一座富丽堂皇的雅室之中,数位身着绫罗绸缎的老少男人,齐聚一堂。
其人脸上,皆有怒色。
“老少爷们!”有年轻,且负有功名在身的青年站起身:“朝廷这是自毁长城,是要行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恶事。朝政严肃,断无用白话诠释的道理。”
有别家好友当即附和:“诸位叔伯,朝廷这两年动静很多,但终究都是为了大明,可如今这般激进莽撞,实为不妥。朝政不是儿戏,不是吹弹奏唱,如何能用白话奏对。”
两人的发声,俨然有代表江南年轻一代读书人的意思。
少年人总是藏不住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