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关爱理解,尊重保护
母婴病人身心脆弱,特别需要关爱呵护。护理人员要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关爱、亲近他们,语言要和蔼,面容亲切,给予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让他们感到家一般的温暖;要同情、理解她们的紧张和顾虑,主动沟通解释,帮助他们消除顾虑;要尊重病人的权益和人格尊严,保护病人的隐私;护理人员应仪表端庄、态度严谨,做妇科检查时要态度严肃,操作轻柔,尽量缩小暴露范围,检查室要与外界隔绝,不得在人多或无遮掩的地方进行检查。护理工作中不应过多询问涉及病人隐私的问题,更要对病人吐露的隐情保密,尊重病人的人身权利和人格尊严。
(五)育人宣教,保障权益
我国人口众多,文化教育相对落后,妇幼保健、计划生育知识普及不够,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在母婴护理工作中要不断学习升华相关知识、准确理解并严格执行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以自己的一举一动感染和影响服务对象,自觉成为母婴病人的行为榜样;同时利用一切时机传授妇幼保健等知识,宣传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增强母婴病人自我保护和护理的能力,更好地保护他们的健康和合法权益。
四、精神病病人护理伦理和行为规范
精神病(psychosis)是由于人体内外各种有害因素引起的大脑功能紊乱,导致知觉、意识、情感、思维、行为和智能等障碍的一类疾病,特点是心理状态的异常,表现为各种各样的精神症状。如错误的判断时间、地点、人物;觉察不到自己的精神活动或躯体的存在;感到自己的言语思维、行为不由自己支配而由外力支配;客观现实中并不存在某种事物,病人却能感知;病态的、错误的判断和推理,因而是与事实不符合的错误的想法,但病人却坚信不移,不能以亲身体验与经历加以纠正,淡漠、不关心周围的一切等。精神病病人不能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动作行为难以被一般人理解;在病态心理的支配下,有自杀或攻击、伤害他人的动作行为。
社会生存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快,网络科技迅猛发展带来的生活方式改变及多元开放社会带给人们人生观、价值观的冲击,使当代人类精神压力不断加大,精神病发病率不断增高。精神病病人一旦发病,不仅影响个人生活和工作,而且会影响个人乃至周围人的生命安全,往往累及家庭和社会。因此,精神病病人的护理不仅关系到其个人的生命质量,而且关系到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护理人员要高度认识做好精神病病人护理的重要性;精神病病人缺乏自知、自制力和自我保护能力,不配合,甚至拒绝治疗,大大增加了护理难度,对护理人员的道德水平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优化环境,确保安全
随着人类社会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认识的加深和实践,许多精神病院实施开放式管理,创造舒适、自然、平等、和谐的治疗环境和氛围,积极采取工娱疗法、心理疗法等行为引导,在活动中随时给予精神鼓励,热情辅导,以提高其兴趣,引导改变病人的思维心境。护理人员要密切关注病人心理,沉着机智,冷静大胆地处理可能发生的复杂情况。加强监护,严格病房管理制度,杜绝刀、剪、绳等危险物品,消除不安全因素;准确掌握病人适应证,合理选择护理约束方法,控制急性发作病人行为,控制病情,防止病人自残或伤人等严重后果;加强查对和交接班制度,严密观察,及时发现和处理病人不良反应,确保病人安全。
(二)尊重病人,严守秘密
精神病病人由于感知、情感、思维等方面的异常,常做出破坏家庭安宁、影响社会正常秩序的行为,遭到世俗社会的歧视和疏远,合法权益常被侵犯,甚至被愚弄和凌辱。护理人员首先要超越世俗观念,尊重病人人格,给他们公正的人道主义待遇,正确对待他们提出的问题和要求,对于合理的要求要尽力满足,不合理的要耐心婉言解释;对待病人的异常、怪异行为不可嘲笑、戏弄,面对病人的粗鲁打骂、攻击,甚至下流举动,除了小心防范外,护理人员要忍让克制,不可怀恨在心,伺机报复。
由于诊断、治疗的需要,护理中需要了解病人的私人信息,如性格、爱好、婚姻、家庭及各种病态言行等,护理人员要严格保守秘密,不能轻易向外泄露,更不能做为笑料随意谈论。保守病人秘密是形成和谐护患关系、赢得病人配合的基本条件,体现了护理人员对病人人格、权利的尊重和维护,是精神病护理的基本道德要求。
(三)注重心理,因人制宜
精神病病人内心世界较常人加倍敏感和脆弱,对挫折和不幸承受力更差,护理人员要细心注意他们的情绪变化,和蔼、耐心地与他们交流沟通,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护理救治。精神病治疗护理方法的选择原则是:能用温和、无毒副反应的心理、工娱治疗,就不用药物治疗;能用药物治疗的就不用外科治疗。尽量使病人受到的痛苦减至最小,得到的疗效最大。护理人员要尽量精确地评估病人病情,因人制宜,选择恰当的治疗护理方法,促进病人的康复。
五、传染病病人护理伦理和行为规范
传染病(infectiousdiseases)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传染病的特点是有病原体,有传染性和流行性,感染后常有免疫性。有些传染病还有季节性或地方性。传染病的分类尚未统一,可以根据病原体分类,也可以根据传播途径分类。传染病的预防应采取以切断主要传播环节为主导的综合措施。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必须具备3个环节,即传染源(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病原体传染他人的途径)及易感人群(对该种传染病无免疫力者)。若能完全切断其中的一个环节,即可防止该种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各种传染病的薄弱环节各不相同,在预防中应充分利用。除主导环节外对其他环节也应采取措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预防各种传染病。
传染病具有流行性,在一定外界条件下能够使很多人同时或先后患病,引起暴发流行,严重危害社会人群健康,甚至影响地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安定。20世纪医学发展的重要标志就是一系列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的传染病,如鼠疫、霍乱、天花等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从而导致了人类平均期望寿命的普遍延长以及疾病谱和死因顺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发现,为传染病、流行病的防治奠定了科学基础,各种疫苗和药物相继研制成功,加之个人和公共卫生设施的改善等,使传染病的流行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遏制,人类健康水平大大提高。但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相继发现或出现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埃博拉病毒、拉沙病毒、疯牛病及SARS病毒等。同时,一些旧的传染病如肺结核、登革热、炭疽、乙型病毒性肝炎等又有死灰复燃、蔓延之势,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命安全。
了解和掌握传染病和传染病病人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对传染病病人身心健康及社会人群健康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由于传染病的特殊性,传染病病人精神压力大、心理负担沉重;传染病具有较强甚至极强的传染性,稍有不慎就可能通过一定途径传染他人,甚至可能在人群中引起流行,严重威胁群体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传染病护理人员社会责任重大,不仅要对病人个体负责,还要对他人和整个社会人群负责,务必要严格管理病人和病房,切断传播途径,确保护理工作安全。
(一)严谨严格,消毒隔离
每个传染病病人都是一个传染源,护理人员要牢固树立无菌观念,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交叉感染。护理人员严格按制度规定,对各类传染病病人进行隔离治疗,对疑似病人进行隔离观察;严格按照卫生标准做好消毒工作,对病人衣物、生活用品、器具等要彻底消毒后再使用,各类污染物、排泄物应严格消毒或焚烧,防止污染环境,这对防止传染病的流行和扩散是必要的,符合道德的。而任何粗心大意,随意简化规程都是不道德的。
(二)尊重病人,调节心理
传染病病人心理压力大,除担心自己无法治愈外,还害怕自己会传染家人或他人,产生焦虑、紧张、自卑等情绪;因隔离治疗不能经常与亲人、朋友会面而产生压抑感、孤独感和不自由、不安全感;急性感染的病人因缺乏思想准备而焦虑、恐惧,慢性病病人会因恢复缓慢而悲观失望。护理人员要充分体谅他们的处境,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对于忧虑担心的病人,应耐心给他们解释传染病的传播方式和预防措施,教给他们科学的方法,逐渐消除他们的顾虑;对于自卑的病人,护理人员要主动亲近他们,热情帮助他们,鼓励引导他们敞开心扉。总之,护理人员要尽力帮助病人消除或减轻心理负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努力使病人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中接受治疗和护理。
(三)及时控防,造福社会
传染病的流行或暴发会给人类社会造成巨大损失和危害,及时控制传染病疫情,切断传播蔓延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是防治传染病的关键。医护人员要严格履行疫情报告制度,及时向医疗保健机构和疾病防控机构报告疫情。护理人员在传染病病人治疗工作中,应严格执行灭菌隔离制度,切断传染源;采取各种方式,积极向病人宣传传染病防治方法,让病人自觉接受消毒隔离等措施,防止交叉感染。护理人员无论在工作中和生活中,都要积极主动地向广大民众普及传染病知识,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造福全社会。
六、艾滋病病人和性病病人护理伦理和行为规范
性病,即性传播疾病(sexuallytransmitteddisease),是以性接触为主要传播方式的一组疾病。国际上将20多种通过性行为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列入性病范畴。性病是危害人类最严重、发病最广泛的一种传染病,它不仅危害个人健康,也殃及家庭,遗害后代,同时还危害社会。性病既是人类最古老的疾病之一,也是世界上发病最广泛的传染病。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政府十分重视性病的防治工作,性病曾在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迅速减少和消失。但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性病在我国重新出现,并迅速蔓延。如1980年全国仅报告48例性病,2000年全国报告性病859040例。由于各种原因,存在着大量的性病漏诊和漏报,所以实际上性病病人要比报告病例更多。我国专家估计,实际性病数是报告数的5~10倍或以上。性病流行已对人们健康和社会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
艾滋病(acquirediysyndrome),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于1981年在美国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从感染初期算起,要经过数年、甚至长达10年或更长的潜伏期后才会发展成艾滋病病人,在发展成艾滋病病人以前,病人外表看上去正常,他们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地生活和工作很多年。艾滋病病人因抵抗能力极度下降会出现多种感染,如带状疱疹、口腔真菌感染、肺结核,特殊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肠炎、肺炎、脑炎,假丝酵母菌、肺囊虫等多种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等,后期常常发生恶性肿瘤,直至因长期消耗,全身衰竭而死亡。虽然全世界众多医学研究人员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至今尚未研制出根治艾滋病的特效药物,也没有可用于预防的有效疫苗。目前,这种病死率几乎高达100%的传染病已被我国列入乙类法定传染病,并被列为国境卫生监测传染病之一。
在四级性病中,艾滋病被列为一级性病,是当今世界最危险的性病。艾滋病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已引起WHO及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2006年5月30日宣布自1981年6月首次确认艾滋病以来,25年间全球累计有6500万人感染艾滋病病毒,其中250万人死亡。到2005年底,全球共有3860万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当年新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410万人,另有280万人死于艾滋病。艾滋病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越来越迅猛,已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第四大杀手,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社会的发展,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
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艾滋病、性病病人已成为社会人群中一组特殊的患病群体,护理人员在面对他们时,需要更加高尚的道德情操,帮助他们治疗和康复。
(一)公正宽容,扶正心灵
基于整个社会对艾滋病、性病的歧视和恐惧,护理人员难免受到影响和束缚。摆脱世俗观念和偏见,一视同仁地关心爱护艾滋病、性病病人,认真检查、精心护理,成为艾滋病、性病护理道德的基本要求,护理人员有责任通过自己的言行改变社会对艾滋病、性病病人的歧视,帮助病人走出心理误区。
“万恶淫为首”,中国传统文化中视淫乱的性行为是最可耻、最不道德的,而艾滋病、性病大多直接或间接与性行为有关,所以人们避之如洪水猛兽,患病者更是倍感羞耻和负罪,思想压力巨大,心理问题严重。护理人员应以博大的人道主义情怀,关心爱护他们,热情和蔼地主动与他们沟通交流,用自己真诚的言行举止鼓舞病人,支持他们逐渐摒弃不良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提高战胜疾病的勇气和重建美好生活的信心。
(二)尊重人权,保守隐私
艾滋病、性病病人与其他病人一样享有公民应有的医疗保健权利,护理人员要义不容辞地为他们提供护理服务,不能逃避或嫌恶,更不能歧视或挖苦、嘲弄、讥讽。绝大多数艾滋病、性病病人不愿别人知道自己患病实情,甚至自己的亲人也不愿告诉。护理人员应严格保守病人秘密,除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及时将情况报告卫生防疫部门外,不得向无关人员泄露病人病情;同时,应主动真诚承诺,帮助病人消除恐惧心理,以平和、积极的心态接受治疗。
(三)尊重科学,精心救护
艾滋病、性病虽然特殊,但是医护人员也不能过分消毒、隔离,疏远病人,而应当尊重科学,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消毒、隔离和护理技术操作,加强自身防护,防止交叉感染。目前,世界上对艾滋病还没有特异性药物和其他治愈的方法,医护人员更应以满腔热忱、严谨的态度,采取积极的治疗护理措施,给予病人全方位的关怀照顾,千方百计减轻病人身心痛苦,最大程度地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
七、安乐死的护理伦理和行为规范
(一)安乐死的含义
安乐死(euthanasia)一词源于希腊文,意思是“幸福的死亡”,指对无法救治的病人停止治疗或使用药物,让病人无痛苦地死去。“安乐死”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安乐的无痛苦死亡;二是无痛致死术,即为结束不治之症病人痛苦而采取的措施。现代意义的安乐死是指对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在垂危状态下,由于精神和躯体的极端痛苦,在病人和其亲友的要求下,经医师认可,用人道主义的方法使病人在无痛苦状态中结束生命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