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o;绿城这种也值得你陆时城盯?&rdo;
绿城算中小房企,当下,楼市调控朝纵深方向迈进,资金收紧,跟金达上品此类寡头房企没什么竞争力,注定是托拉斯模式的牺牲品。
&ldo;去年年初,绿城高价拿下块地皮,调控这么一出,他资金链断掉,债务滚雪球似的涨,已经在申请破产重组了,等上头批准。&rdo;陆时城微微笑,&ldo;绿城确实不值得我盯,但我跟它有仇,就这么简单。&rdo;
&ldo;你这是驴年马月的仇?&rdo;徐之行每次见他云淡风轻的笑,就知道,陆时城八成又在算计着什么。
&ldo;等等,怎么这么耳熟,那谁,张什么来着跟岑子墨喜欢扎堆瞎闹的……&rdo;徐之行努力回忆,嘴上沾了啤酒沫儿,冷冷的,也紧跟笑的冷气嗖嗖,&ldo;你这想麻烦老爷子的地儿可不少。&rdo;
他应了一声,靠在椅背上轻笑出来:&ldo;没办法,你不说了么?我是他半个儿子,不帮我帮谁呢?&rdo;
徐之行把杯底那点酒喝光,东西一收拾,陆时城忽然问他记不记得二十年前的a城,没那么多高楼大厦,老城墙上的荒草长的疯蛮又自顾。
妈的,他徐之行就不是这号人,哪里记得什么老城墙上的草。真搞笑,陆时城不是爱泡美术馆博物馆这种清流之地吗?或者,美帝华尔街的feel,想什么老城墙呢!
&ldo;我就说你怪,这头刚杀人不见血,转脸就能诗情画意怀个旧谈谈破墙头,老头子吃你这套,我受不了,再见!&rdo;徐之行笑着把他送出了门,两人走一段,自然不忘问怎么没把昭昭带来,陆时城慢吞吞一笑,戴上皮手套,一副不想谈私事的模样,徐之行也就作罢。
如他所想,有出轨证据,法院也好判,但陆时城知道岑子墨不会轻易结束两人之间的关联。
他雷打不动每天给云昭发信息,极简,好像算准了她不看,可短了不一样,那么几个字,不看也看得到。
看邮件。
这是他给她发了封邮件后编辑的,人长进了呢,跟他老死不相往来的架势,可接到手的活,一点没松懈。陆时城自有办法留心她的进度,赶上期末考,云昭又慢下来。可是,他一想到那天她的那些话,太阳穴就不受控制的乱跳。
三个字,完全是平铺直叙公式化的措辞,带着职业气质,莫名好像他是她的老板。云昭心里惦记着参赛结果,偶尔抽空想一想,但没抱什么希望,这份作品里,她是妥协的。
所以,除此之外,她另交了份略显仓促粗线条的个人作品,不以团体的名义。可人精力有限,她当是磨砺,这么交上去更不抱什么希望。
电脑里,邮件不是来自陆时城,倒是来自评审委员会。
让她对个人作品添加一份更详细的设计说明,云昭发起呆来,不知这是什么操作,打电话确认了,连忙回复。
两天后,却让她写一篇文章,以&ldo;新时代人类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建筑&rdo;为主题。
云昭擅长熬夜,建筑系的好学生应该有熬夜的天赋才对得起这个毁人青春的专业。搞个通宵,文章写了出来,又改三遍,对方接收后发到公众号上,倒给她打了笔稿费。
她怀疑陆时城在里面搞鬼,又觉不对,中盛不过是参与方之一。那三字后,陆时城竟再不骚扰她,连晚安都省。竟怏怏的,她转而惊醒好像才知道人性可以如此软弱,看不起自己。云昭左右思忖,把陆时城从脑子里使劲甩出去,告诉自己,这个人不会再影响她了,就当生了场大病。
她没给他任何回应,也许,他慢慢便死心了。
心血来潮,想起公众号那篇文章,去看留言,有一条回复的长之又长,密密麻麻。正准备细看,此刻,人在图书馆,身边忽然移来一袭身影,靠近了,她感觉到随后抬头看人。
第074章
搭讪的男生脸红红的,口角稚嫩,大一新生,问云昭旁边空位有人吗?她笑着把书挪回一点,摇摇脑袋,眼睛里仿佛能掬起一捧清水来,男生有点呆愣地看她。
她继续低头看手机,那条回复说:
观点犀利,一个优秀设计者应该有质疑精神,当下是否有过分追逐艺术的形式感的倾向,只关注美学呈现,而全无烟火气,值得一探。建筑,最终要与人发生关联,以人为核心,尽管尺度、空间、光线、曲度这些因子已经无一不费心思。不知道年轻的作者可曾阅读本雅明,他对建筑的看法对于今天的建筑师依旧有着不俗的参考价值,个人想法,仅供参考。
云昭看的会心一笑,暗想对方大约是中年人,看到文章最后介绍自己是大四学生的信息,所以这样称呼--年轻的作者。
她低头,快速回复这通留言,十分专注。身边,年轻的男孩子时不时偷瞟她两眼,目光游游走走,停在她手旁的书上,憋半天,才问她:&ldo;你是学建筑的吗?&rdo;
云昭抬眸,随手抿了抿头发别到耳后,浅浅一笑颔首。
不远处,隔了两排,一本《城市发展史》后慢慢移出半张脸来,似玉沉水,漆黑的眉眼横亘上头,眼睛一垂,看到她的回复,有这个年龄最丰盛的活跃头脑:
感谢赐教,说到本雅明,莫名联想到冯纪忠先生,最近愈发佩服起冯先生来,他始终有着属于自己的价值判断,不被时代洪流携裹。大概跟本雅明有异曲同工之妙,我说的倒也不是两人都固执一味怀旧,而是一种和主流的疏离感。可矛盾之处,也在于此,如何在疏离感中确立和当代城市的一种平衡感,以人为核心,如何让更多人居住的&ldo;住宅&rdo;能在不俗的体系中得以呈现,是需要大量实践的。这几年,隈研吾的作品很受欢迎,本市也有他佳作,所谓&ldo;负建筑&rdo;概念的特质,也许美学上的东西在早在冯先生的作品里体现了(若说名誉,这里惋惜先生,我倒觉得他比隈研吾更悠然),追溯更早,则在宋代的文化精神里。而当下,大城市的地标建筑多出自于外国建筑大师之手,怎么做出&ldo;中国性&rdo;作品且与古为新,我想,方是本国建筑师们需要深思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