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来,易先生是越讲越自信,最初他可能对这种镜头下的讲坛也有些不适应。
放开了的易先生让人回味无穷。那天回到酒店已经十一点多了,居然一直看到夜里两点多,第二天开会两眼一个劲儿发直,思维完全跟不上趟。现在我可以推测赤壁之战的那个千古之谜--东吴那么多有能耐的谋士怎么会推出卸甲投降这类馊主意?答案是多半头天晚上大伙都到厦门大学听易先生讲三国去了,结果人人睡眠不足以至胡说八道。
上面说的是玩笑话,但萨对易先生讲的三国的确颇有钦佩之处。易先生是教授,不是说书的。所以先生所讲初看似天马行空,细看言必有据,逻辑严密。讲得天马行空不算能耐,因为这很容易落入哗众取宠的境地。若能把天马行空建立在严密的逻辑和史料上,这才叫能耐,体现的是敏锐的思维和洞察力。同样的一块面,落在我手里仅仅能蒸馒头,落在我大哥汤沛手里就能变成换外汇的&ldo;面人汤&rdo;国技珍品,同样一条我们看来普通的史料,放在易先生手中能琢磨出背后的种种曲折来,同理。
我更欣赏易先生把三国讲得中正平和,兼容并包,毫无烟火气。三国的很多问题,都是史料不一,存在争议的。易先生并不去下结论。如果没有定论的东西,那他就很老实地说没有定论,如果是自己提出的观点,就反复讲明这仅仅是我易中天的一个猜想。谦虚不是虚伪,谦虚是一种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而不轻易下结论,也是对听众思考能力的尊重。这是易先生最为让人喜欢的地方。大着胆子说一句,喜欢三国的人很多,但颇有一些三国爱好者性情更像水浒里出来的,有鲁智深一样的超强自信,有霹雳火一样的英勇好斗,如易先生这样理智占据绝对上风的,甚是难得。
易先生讲三国就是讲三国,三国以外的事情可以作调料,可以作吸引观众的笑话,但不会喧宾夺主。有人说易先生是亲曹贬刘的,我没看出来,我觉得易先生的原则是按照历史说历史,还其本来面目,谈不上亲谁。事实上,看真正的品三国之前,我曾想过易先生可能是两个形象,一个是易先生或许是类似罗贯中的有志图王者,将如曹丞相一样指点江山,混同古今;另一个推测是易先生可能是类似郭嘉的半仙谋士之型,羽扇纶巾一挥,天下事尽在掌中。那么看了他本人,究竟是个宰相还是个谋士呢?才发现两个推测都不贴切,易先生就是一个教授,一个教书的,(虽然他实际上是中文系而不是历史系的),既不象宰相,也不象谋士,要放古代或许最适合他的职业是去做崇政殿说书,客观,深入,吸引人,应该比司马光还要合格些。
要说看这部品三国有无遗憾,我想也是有一些,不过问题在所讲的内容之外,比如,观众居然有打瞌睡的,说明部分人选并不是对三国很有兴趣的朋友,这有些遗憾。
而萨好好一个人听完易先生品三国,觉得自己要长出尾巴来–要变狐狸或者黄鼠狼。理由呢?一些原来没有注意的史料,通过易先生的启发,变得更加有趣了。
哪些呢?
因为时间关系,我只看了易先生青梅煮酒和三顾茅庐两章,不妨就从此入手来谈吧。
[待续]
?
2007-08-2707:34:12
大中小
标签:艺术赏析
在青梅煮酒这一章,易先生引出了两个令人困惑的问题。
第一个是易先生谈刘备吃了曹操的酒,为何马上就要想方设法从许都脱身。他说其原因是吃酒的时候曹操对刘备说:&ldo;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尔。&rdo;刘备一听就明白了,天下英雄就是咱俩,你还把我放前头,这曹操是把自己当成将来争天下的唯一对手看待啊,那还能不跑么?萨听到此处就产生了一个疑问–既然刘备一听就明白,曹操干吗要打草惊蛇呢?而且惊了蛇却没有进一步的行动。难道真的是刘备那一句自己怕雷便让曹操放心,而且竟然放心到让刘备带兵出走!这曹操一世聪明,为何会下出这一步乌龙棋来提醒刘备逃跑呢?
第二个问题是易先生自己提出来的,他认为刘备参加&ldo;衣带诏&rdo;行动的举止有些奇怪,何处奇怪?按照史料刘备确实参加了董承集团的灭曹秘密组织,但还在行动计划阶段就脱身而去,跑了去打袁术,一去不复返。按照常理说,你既然加入了,怎么也应该参加行动吧,至少也应该观察一下,看到情况不妙再跑,哪有大家还在琢磨你老兄已经开溜的道理呢?
这第一个问题是老萨提出来的,也还罢了,第二个问题易先生自己提出来,没回答就往下讲了,这就有点儿不像话,不是把人放在楼上自己拉了梯子跑掉么?
后来一想易先生不回答是有道理的。先生后面急着讲郭嘉,他说了,郭嘉这个人身体不好。隐含的意思是什么呢?他要告诉大家,刘备临阵脱逃这件事呢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说得清的,我要是光讲这个,等讲完闹不好郭嘉已经挂掉了,所以我得先讲郭嘉,这个问题呢,留下来作为思考题大家自己琢磨吧。
这两个问题越琢磨越有意思,不妨也写个猜想和大家交流吧。
作猜想也要有历史依据才靠些谱,和人物性格,经历联系起来才有的可猜。比如易先生讲过一个猜想,很值得回味,那就是三顾茅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