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晓夫是个十分聪明的人,在这么多危险存在的情况下,重提柏林问题,无
疑最能起到转移视线的作用。赫鲁晓夫可以充分利用他做导演和演员的天
才,将全世界的注意力都引向他的表演。或许,阿登纳这样想,赫鲁晓夫可
以神圣地借机大做广告,让苏联人感到好像全世界的命运全靠着他,靠着他
额上的皱纹,靠着他的思想。
基于这些,阿登纳认为西方国家用不着在苏共二十一大以前采取重大行
动,赫鲁晓夫决不敢封闭东西对话的渠道,东西方仍然存在着通过谈判取得
澄清解决问题的可能性。阿登纳不相信六个月期限的最后通牒就是赫鲁晓夫
的最后决定。
并非所有的西方政治家都这么想,有许多人认为,既然赫鲁晓夫敢于将
柏林问题以最后通牒的形式提出来,那他一定会有所准备。最后通牒大大加
深了西方国家对国际局势的危机感。如果苏联真的在六个月以后单独和东德
签订和约,将西柏林的交通要道交给东德,那么西方国家要么不得不为了柏
林通道问题和东德进行谈判‐‐这样做就等于在事实上承认东德;要么不得
不使用武力保卫交通‐‐在这种情况下就有引起原子战争的危险,因为苏联
答应给东德进行军事援助,不能不设想战争有可能会升级。前一种做法阿登
纳绝不会答应,因为盟国曾经承诺过联邦德国的&ldo;单独代表权&rdo;。如果盟国
向苏联作出这样的让步,可以想象联邦德国将以退出大西洋联盟相威胁。后
一种做法的危险则令许多人不寒而栗。西方国家事实上存在着两种态度,一
是以英国麦克米伦为首,倾向于向苏联作出一些让步,以使赫鲁晓夫最后通
牒的态度缓和下来;再是阿登纳力主,认为必须坚持下去,决不也没有必要
在西柏林问题上作任何妥协。戴高乐对阿登纳的友情在这时候显露出来了,
法国坚决站在联邦德国一边,认为不应该&ldo;在最后通牒的形势下举行谈判&rdo;。
对在这样关键的时候戴高乐挺身而出,阿登纳感动万分。
西方联盟分成两派,互不相让,在这种形势下,美国的态度很关键。美
国显然很难下决心是否应该为了保卫西柏林一小块遥远的土地而打一场原子
大战,牺牲十亿人,因此,美国显得很犹豫,摩棱两可。在苏联递交最后通
牒的前一天,11月26日,杜勒斯在华盛顿举行了记者招待会。当有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