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小说网

面包小说网>李自成的明末游戏叫什么 > 第14章 流窜(第3页)

第14章 流窜(第3页)

倒是刚上任的知县老爷挺尽责,杨天精勒令邑绅杨义捐资三百两于六门左右增建敌台。

弄的杨土豪一肚子火气,天天念叨大顺军怎么还不来?老子给短毛纳税,不说有一系列好处,光是保平安就足够了。捐给知县有啥用?城墙修的再好能挡住大顺军?白瞎了。

李自成此次跑一趟只是跟沈家叙叙旧,交待些事情,没空跟其他土豪见面。

当前的洪洞也没啥名人,只有个刘令誉在外做官。他将来最高做到兵部侍郎,然后明亡了,然后先投顺后投清。

原历史线等到这个月月底,刘令誉会跟皇帝上言:“有自贼中逃回者言,旧在晋中贼首掌子等十六家,最枭獍者为闯将、紫金梁,戴金穿红,群贼效之。遂皆以红衣为号。”

可见在原历史线,闯将李自成在今年也出头了,更何论现在的大顺军。崇祯皇帝或许已经恨的咬牙切齿了。

至于“皆以红衣为号”,李自成的队伍虽然没叫“公农轰军”,那也不妨穿个红衣靠拢一下。

其他家穿红衣的原因,大概源于明朝尚红,比如士卒军服为红衣,皇帝龙袍也是红色。同时农民军里又有很多是边军出身,穿红也是习惯吧。

所以官府对流寇的记录多见“红甲贼”、“着红袍”、“红衣骑马”等描述。

古代军服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其亮丽显眼的色调。早在秦汉两代,军队制服普遍采用红、黄、粉等比较鲜艳的色调。越是所谓的“天子近卫”“羽林精锐”,他们的穿着打扮往往就越引人注目,还会在军服上佩戴各类装饰用标志。

欧洲也一样。即便到拿破仑,他麾下的大军也以色彩绚丽的军服而闻名;再比如波兰翼骑兵甚至会在背后加两个小翅膀,以及戴高帽,头上插羽毛等,太拉风了。

以后世眼光看,这样的军服太过显眼,容易被敌军发现,隐蔽性或者说生存性实属不佳。

但是,古代战争和后世战争有很大不同,即使是弓、弩等当时的远射武器,它们的精度、射程、威力远不如后世枪械。因此军队制服的颜色,或者说隐蔽性能并不是什么重要问题。

早期的火绳枪、遂发枪性能也有限,没法做到八百里开外一枪干掉敌方指挥官。

相反,鲜艳色调的军装更容易提振士气,华丽军服显得威武雄壮,同时可以威慑敌方。隐蔽、实用等后世军队关注的军服属性反而居于次要地位。

大顺军将来爆出线膛枪后,李自成倒是可以给散兵们装备些迷彩服,让他们专打黑枪。

……

沈本升对大统领说现在形势太危险,他在城西南三十里处建了寨子,邀请大顺军前去盘踞。正好红薯、土豆、玉米这些新作物都种下了,让大统领指点一下农事。

老沈胆小,李自成也就不吓唬他了,聊了些事情后出城。

洪洞县城遍插斧镰旗,“流贼”从门口路过,果然秋毫无犯。沈家的威望更高了。

上寨村在太岳山中,被沈家拿钱抱养了,沈二石是村长。

寨子建设的不赖,石墙环绕,火炮不少。村子隔壁就有河流,不缺水。

村里有近三千亩地,其中两千亩种的是玉米、红薯、土豆,长势良好。这里不光是首批试验田,将来还是育种基地。

以后可以研究下大、小麦((蚕豆、豌豆)-玉米(大豆、红薯)一年二熟,或春玉米-小麦-小米二年三熟。还有麦、玉米、红薯套作三熟制。

再加棉花、甜菜、花生等,三年五熟也可以弄出来。

当然,因为水土、气候、肥料等问题,虽然有李自成指点,那也需要花个五六年时间慢慢试验才能掌握新技术。

比如李自成刚离开的吕梁山区,包括很多山区,能长草,但是种不出粮食,主要原因就是积温不够。

直到更抗寒的玉米土豆传入,才部分的解决了些问题。想要彻底解决,那要等发明地膜——中国用地膜技术将粮食作物的生长海拔往上提了一千米。

地膜看上去薄薄一层,但作用相当大。不仅能够提高地温、保水、保土、保肥提高肥效,而且还有灭草、防病虫、防旱抗涝、抑盐保苗、改进近地面光热条件等多项重要功能。

它对于三北地区,低温、少雨、干旱贫脊、无霜期短等限制农业发展的因素,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可以使作物普遍增产30%-50%。

地膜当然也有坏处,作物收获后它残留在土壤中,难以降解,对土壤造成了污染和损害。

地膜即是石油化工产品聚乙烯产品,现在的李自成想都不用想。

陕北有易开采的石油,将来能做个内燃机玩就不错了。

转眼又到了八月十五,上寨村里过大年。

吃着五仁月饼的李自成收到两封信。

……

第15章保我主登基称皇

第一封信是张道濬来的。说紫金梁王自用找上门,求招安。他问大统领如何处置,要不要砍了王自用,顺便吞了他的部属。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