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十三年十一月,驻守荆州的宁南靖寇大将军阿尔津同都统卓罗攻下辰州,当时的形势并没有发生有利清军的根本变化。&ldo;先是,辰州屡下,缘守兵寡,辄复为贼陷。&rdo;阿尔津攻下辰州后,建议或移常德总兵驻守,或以自己所部满兵留守,洪承畴以&ldo;常德兵力难分,劲旅不宜擅留&rdo;为理由拒绝,引起阿尔津强烈不满,认为辰州可守,则沅靖可达,沅靖一得,即可进取滇黔,两人就此发生矛盾。洪氏只得将矛盾上交,让顺治帝裁决,结果&ldo;上命阿尔津班师,以征守事委承畴速筹。&rdo;[241]清廷之所以将满洲亲贵大臣调离前线,以战守之事全盘委托洪承畴,其中的奥妙并不难理解。
就在阿尔津率满兵攻下辰州以后,孙可望即下令武冈、辰溪、溆浦等地的部队分头出兵,益阳总兵刘进忠在新化部署的防卫力量受到攻击,右营游击吴国友分守溆浦,四百名官兵被陷,吴&ldo;身受二枪,头上一刀,睡在草地&rdo;战死。而洪承畴所率的长沙满汉官兵则因不能判断敌情而无法动弹,&ldo;恐先故出溆浦以诱我兵,或暗出宝庆、东安各处,皆未可定。如长沙官兵一有移动,彼时即难转回兼顾。&rdo;这正是战略相持阶段由于不具备战略优势,兵力调转不灵,捉襟见肘窘境的典型表现。
溆浦、辰溪、武冈等地的南明部队同时运动,而且&ldo;洞口逆贼日报增添&rdo;,参与行动的有&ldo;沅州、会同、黔阳伪王、将军兴国侯、武安营等七家人马,的有四五千&rdo;[242]之多,兴国侯是指冯双礼,武安营是陈国能的部队。可见孙可望是下定决心要夺回辰州,洪承畴弃守辰州,实在也是迫不得已。
再说,阿尔津驻守辰州,供应满洲大兵粮饷草豆也给洪氏造成极大的压力。当时主管粮饷供应的是湖广左布政黄志遴及署理督粮道事武昌知府梁知先,在运输途中米豆、草料纷纷漂没、搁浅,供应不及,梁知先受到严谴,而黄志遴虽然&ldo;职司发运……迟缓缺少&rdo;[243],但因与洪氏关系特殊得到庇护,被免于处分。[244]可见由于清军在军事上不占上风,后勤供应也趑趄艰难。致力于在湖广前线建立一个全面防御的军事体系,洪氏的良苦用心在此可见一斑。它不仅使清军在前线可以互相呼应,后方供应也能快捷有力地跟上。全面防御体系一旦完成,离取得战略主动权就靠近了一步。但此时至少还须耐心等待一年。顺治十四年十月,也就是孙可望决定投降清军之前,辰州与沅州、靖州、武冈一样,都是南明军队的防区,在双方力量对比发生根本变化之前,清军深入内线作战是十分危险的,因此,即使一度得手,也不得不放弃。这正是洪承畴决意弃守辰州、极力营建军事防御体系以支持其政治招抚,通过招抚削弱对方的有生力量,争取战略转机早日来到的根本原因。
在战略转机尚未到达之际,固守辰州并不现实,急功冒进的阿尔津干扰了洪承畴的战略部署,而他以宁南靖寇大将军的身份与经略洪承畴的意见相左的情况下,清廷只能将他调回北京,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纠纷,这是完全正确的。
到此为止,清廷对洪承畴仍然表示信任。但这种信任究竟还能维持多久,洪承畴心里并没有把握,而他所面临的压力却越来越大。这就直接关系到第三个问题,即顺治十四、十六年洪承畴两次借病辞去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先说顺治十四年六月第一次借病辞去。我们已经知道,到顺治十四年的下半年,洪承畴在湖广前线的军事防御体系基本完成,离清军掌握战略主动接近了一步。恰恰就在此时,六月三十日,洪氏却借病乞去,其中有何隐情?
自顺治十二年以来,清廷就不断催促洪氏进剿云贵,而他的态度一直十分坚决,非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绝不出兵:这就是官兵齐集、粮饷充足、事机凑合。顺治十二年底他以&ldo;兵未能齐,粮未能足,或时事机会未能凑合,职亦不敢轻举妄动,以成不了之局,贻后来之患&rdo;的理由,将兵部催促进兵云贵的计划轻易推到十三年秋冬[245]。十三年八月,他又老调重弹,认为条件尚未具备,&ldo;楚粤官兵尚未齐集,进取事机尚未凑合,此顺治十三年秋冬之交,计算酌量未可轻举。&rdo;[246]至顺治十四年年中,湖广前线的军事防御体现基本完成,而且兵部在十三年年底已将准备&ldo;明年春天&rdo;进兵云贵的计划上报顺治帝[247]。可以说,至此,对进兵云贵的计划,洪氏已是一推再推,无可再推了。
此时的形势与顺治十年洪氏受命之初相比,已经发生很大变化。
顺治十一年底以来,清廷与郑成功海上武装和谈失败,东线战事起动,清廷不得不调兵遣将,布置东线的海防前线。这对西线的洪承畴来说压力遽然增强,不管是在政治上、军事上还是财政上。
在旷日持久的相持中,湖广前线的人事班子发生了不少变动。顺治十三年二月,因浙江总督佟岱与巡抚秦世祯不睦,清廷将两广总督李率泰调往浙江任总督,另以固山额真王国光总督两广[248]。李率泰本来是洪氏经略西南之际专门推荐的辅佐人选,至此因东线战事而离开。
顺治十三年二月初九,曾取得常德大捷的宁南靖寇大将军固山额真陈泰病卒于军中。
九月京察。湖广总督祖泽远以才力不及降一级,解任回京,由李荫祖继任[249];湖广巡抚林天擎原为洪承畴极力举荐的&ldo;真才真品,有谋有为&rdo;的幕员[250],也因&ldo;才力不及&rdo;降一级,照旧留任,又以微故连降五级,调外用,由内院学士张长庚接任[251]。顺治十三年以后湖广方面大员总督、巡抚均以&ldo;才力不及&rdo;连连降调,这是否是对湖广军前&ldo;寸土未恢&rdo;之总指挥官的一种暗示?在人事变动背后是否隐含着来自朝廷甚至是顺治帝本人的压力?清廷的政治信任究竟还能维持多久?这对洪氏来说不能不是一种巨大的压力。